分享更多
字体:

流动,走活城乡一盘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9 08:18 来源: 经济日报

  城市名片“绿色钢城”一直是莱芜最为看重的一张。作为全国重要的钢铁新材料基地之一,这里的钢铁产能达2000多万吨,人均超过10吨。

  然而,给莱芜带来财富与自豪的钢铁,却无法弥合明显的城乡差距,一边是现代化的工业大生产,一边是尚未完全摆脱自然经济的农业、农村与农民。如何打破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成为莱芜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资源只有进入了市场才能变为资本,资本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产生效益。实践中,我们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手段和创新的机制,不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顺畅流动,探索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莱芜市委书记于建成说。

  土地“流”向龙头企业

  莱芜市寨里镇公家庄村农民刘正明做梦也没想到,不用出门打工,在自家田里种生姜每个月就能有1500元的工资。“再加上每亩地600元的出租金,俺家一年下来的收入是以前的4倍多。”刘正明笑着说。

  帮助刘正明实现梦想的是当地一家名叫万兴果菜的食品公司。这家集科研、种植、加工、仓储、出口于一体的龙头企业,采取“企业+村级组织+农户”的土地流转新模式,在公家庄村建立起17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这让许多村民像刘正明一样,成为“亦工亦农”的新农民。

  “在我们公家庄村,有300多农户从土地流转中得到了实惠。在他们增收致富的同时,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壮大。”公家庄村村委会主任沈玉禄说,村集体经济上去了,就可以加大公共事业投入。

  从土地流动中受益的还有龙头企业本身。万兴果菜食品加工公司董事长柳建增对此深有体会。他介绍说,通过土地流转,公司先后建起了4万多亩标准化生姜种植基地。基地产品量、价齐升,畅销日本、欧盟等市场。去年,万兴公司实现出口创汇1.6亿美元,连续9年成为全国生姜出口第一大户。

  “国外对农产品进口的标准越来越严,所以我们必须从产业链的源头开始抓起。只有土地实现了规模化集中,才能有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才谈得上真正的国际化农业企业。”柳建增说。

  引导土地“流”向龙头企业,在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过程中,实现土地经营效益的大幅提升,已成为莱芜市近年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不仅如此,莱芜市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探索出“龙头企业+村级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途径,在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均大幅提高,农产品出口创汇增幅连续两年居山东前两位。

  “飞地经济”飞出发展活力

  辛庄镇是莱芜市东部的一个山区乡镇,由于地处城市水源地保护区,在城市发展规划里这里不允许搞工业企业。然而,这个不适宜发展工业的乡镇,地方财政却连续5年实现40%以上的增长。经过充分调研,莱芜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的思路,引导不适宜发展工业的乡镇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到“飞地”安置项目,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区域集聚。

  在莱芜市委、市政府的统筹协调下,辛庄镇在相邻的莱芜高新区鹏泉街道创办了辛庄工业园,先后有23个项目落户园区,2010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300万元。

  为了合理调整引建方和落户方的利益关系,莱芜市还出台专门税收政策,规范“飞地企业”形成的税收分配比例。“我们要求‘飞地’形成的地方财政中,70%归引进乡镇,30%归项目所在园区,这样既能引导农业乡镇异地发展工业项目,又能集中处理工业污染,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莱芜市市长马平昌说。

  莱芜市还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项目向特色农业板块集聚。在这一思路下,农业产业化条件相对较好的羊里镇结合当地产业布局,把不适宜当地发展的12个工业项目安排到了莱城工业区,腾出土地发展姜蒜产业,吸引上百家姜蒜储藏加工企业入驻,实现了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飞地经济”飞出了发展活力,优化了资源配置,拓展了发展空间,有力地推进了莱芜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莱芜市共有各类“飞地项目”200多个,工业项目入园率超过80%,新上项目入园率达到100%。

  农业合作社成致富“动车组”

  “请常到俺村来旅游。”在莱城区牛泉镇庞家庄村,好客的村民向记者发出邀请。庞家庄村位于莱芜市笔架山景区旁,是个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的小山村。去年5月,该村成立了笔架山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首批10户农民搭上了“乡村旅游”的“动车组”。

  村民王志春告诉记者,依托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庞家庄村在特色餐饮、农家乐住宿、农副产品种植与销售、农业生态观光等乡村旅游服务上实行统一化管理,合作社运营一年多来,庞家庄村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笔架山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是莱芜市近年来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一个缩影。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经济组织,代表了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基于这一认识,莱芜市通过典型引路、政策激励等措施,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公司、专业协会等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广泛吸纳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有效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村经营管理水平。

  莱芜马铃薯合作社是由一家名为东井食品有限公司的企业牵头成立的。合作社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为入社农户提供良种、技术指导和产品包销等服务,吸引了全市8个乡镇9000多户农民参加。通过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企业的发展也有了支撑。

  目前,莱芜市已发展各类农村新型经济组织300多家,全市约60%的农户参与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集中,农业抗风险能力也显著提高。

  新型城镇化让家园更美丽

  在城里打工多年、一心想当个“城里人”的杨喜晶夫妇最近作出了一个决定,搬回老家郭家沟村住。“以前村里的房子破破烂烂的,也没什么像样的路。现在不一样了,村里不仅建起了整洁的居住小区,还修建了漂亮的花园广场和超市,我感觉像是进了城。”杨喜晶的话,说出了许多莱芜农民的心声。

  近年来,莱芜市通过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促进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越来越多的农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艾山街道九龙家园社区是不久前建成的农村新社区之一,共吸纳了周边陶家岭、陈家庄等9个村、4300户、1.5万人集中居住。这里不仅建起了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老年公寓、医务室、文体活动室等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村民的生活环境与质量得到了根本改善。

  类似这样的集中居住小区,莱芜市在建的有58个,全部建成后可容纳21万人集中居住。根据规划,莱芜市将建设6个重点镇、87个农村新社区、224个特色居民点,一个城乡空间梯次分明、布局合理的新莱芜正在鲁中大地上成长。

  “积极借助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机遇,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改革,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是莱芜市加快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于建成告诉记者,这些举措的实施,让农民无论走到哪里享受相应权利的愿望都能得以实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