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实景演出多了还是少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1 10:4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最近,随着《印象九成宫》、《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希夷之大理》等实景演出的推出,我国的实景演出队伍继续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实景演出的数量已经超过20台,每天上演的实景演出超过1000场。

  快速扩容的实景演出引起广泛的关注。支持者认为实景演出是我国独创的文化产业新类型,是文化与旅游的联姻,能够推动我国旅游向文化旅游转型,应大力提倡。也有批评者认为,实景演出投资巨大,回报风险大,且不少演出存在文化内涵单薄、缺乏创新的弊病,不宜过多发展。

  实景演出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对实景演出该鼓励还是该叫停?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从实景演出的特点说起。

  实景演出的创新之处,也就是实景演出最大的卖点在于打破了传统的舞台限制,将自然山水的美丽与文艺演出的魅力结合起来,并巧妙地融入当地的民风民俗、文化传统。这样的创新与融合,经过成熟的商业包装,有望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双赢。从实际效果来看,成功的实景演出丰富了旅游景区的看点,特别是填补了夜间旅游市场的空白,成为众多景区提升吸引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成功的实景演出充分发挥了文化产业附加值高的特点,有效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质,也有效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与收入增加。较早开始的实景演出如《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等,都获得了市场的欢迎。

  因为产业化程度高、产业模式相对成熟,实景演出引起了社会资本的兴趣,被认为是演艺产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领域之一。在2010年演艺产业最具影响力的4个投融资事件中,有3个直接与实景演出有关:云峰基金5000万美元巨资投向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为擅长打造实景演出的“印象”提供了新的动力;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登陆深圳交易所创业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演艺第一股;丽江玉龙雪山印象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被上市公司丽江旅游斥资2.1亿元收回51%的股份,充分显示出演艺产业的投资价值。

  当然,实景演出并非个个赚钱,也不是哪个景区都适合。大型实景演出动辄需要几千万上亿元的投资,一旦不能保证观众数量,无法保证演出场次,就意味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同是知名团队“印象”系列的实景演出,《印象海南岛》却一直惨淡经营。有的实景演出,仅演了几场就难以为继,还有一些实景演出长时间不温不火,能够在蛰伏多年后走出困境的寥寥无几。有的景区不顾游客规模不够、气候条件不适合长期户外演出的条件限制,甚至冒着破坏环境的风险,硬是斥巨资打造实景演出,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实景演出要想成功,必须山水给力、演出精彩,文化与环境相得益彰。真山真水是否奇特美丽,是实景演出成功的基本条件。缺少了有吸引力的真实山水,缺少了真实山水与舞台表演的相互映衬,即使高科技装备制造的效果再震撼、舞台再华美,带给观众的也只是现场的强烈视觉冲击,而没有看完演出后的回味无穷。比如《印象刘三姐》以漓江上的山峰为背景,《印象丽江》的背景则是神秘美丽的玉龙雪山,这样的实景,本身极具美感,且不可移动、不可替代,也就成为演出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底蕴与艺术特性同样重要。实景演出不依靠明星阵容的号召力,演员多是当地的普通百姓,并且需要天天演出,因此,演出内容的设计是否有吸引力、内容是否有创新,也是制约实景演出市场效果的重要因素。实景演出的消费主体,既不是当地的居民,也不是文化专家,而多是“到此一游”的游客。因此,实景演出必须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艺术地展现当地的自然生态和人文风情,既不能过于抽象艰涩,也不能缺乏普通观众易于接受和喜爱的美感。遵循市场的需求,创造出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演艺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才能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不仅如此,实景演出要想常演不衰,还必须有比较完备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的配合,如交通、餐饮、住宿等条件的同步完善。配套条件跟不上,再出色的演出也难以留住游客。

  对于实景演出的创新意义和带动作用,应该予以肯定。实景演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都是“成长的烦恼”,会随着实景演出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逐渐规范成熟而得以改善。至于实景演出到底多少为宜,不可能给出具体数字,也没有必要给予硬性限制。在快速扩容的旅游市场面前,如果实景演出能够量质齐增,跟得上观众的需求,继而转化成有效的市场消费,这种扩张就不是虚肿和泡沫。(姜范 )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