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4倍市盈率创历史大底 民生银行股价不涨背后的秘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2 01:38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每经记者 赵笛
编者按
5.44倍!当民生银行(600016,收盘价5.65元)于8月17日交出中报每股收益0.521元的良好业绩,投资者根据前一日的收盘价5.67元计算后发现,民生银行的动态市盈率竟然只有5.44倍,为A股市盈率最低(除进行债务重组的ST股)。
银行股已然经沦为了“大白菜”——便宜、日常生活少不了,却也食之无味,少人问津。
银行股,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地步?是国内外天灾人祸的打击,还是咎由自取的“报应”?是巴菲特、史玉柱眼中的香饽饽,还是索罗斯、王亚伟脚下的皮球?如今,屡创历史新低的A股银行股估值,将迎来黎明前的最后黑暗,还是永远倒在了历史的车轮下?
\市场表现\
估值迭创新低 银行股就是不涨
在披露中报后,民生银行的股价结束了前期的上涨,出现回调。截至8月19日收盘,民生银行的动态市盈率只有5.4倍。
民生银行只是A股银行股的一个缩影。《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银行股的动态市盈率已经迭创历史新低,然而,无论是估值还是优异的财报,都始终无法成为银行股上涨的动力。
业绩与反弹背离
截至8月18日,A股16只银行股中有5只公布了半年报,表现上佳。其中,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和深发展A,上半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超40%,民生银行和深发展A的净利润增幅更是分别达到58%和56%。从业内的预测看,银行股上半年整体营收平均保持30%以上的增幅还是值得期待的。
然而,银行股的高增长并没有给股价多大的刺激。《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无论是6月底的反弹,还是近期的行情,银行股都没有太好表现。
6月底,在期待中期业绩向好,紧缩政策放松的背景下,“七翻身”行情提前启动。然而,此时的银行股却拖累着市场的步伐。
统计显示,6月21日起,大盘开始反弹。此时,工、农、中、建等国有大型银行股,确实出现了不错的反弹,但其他商业银行股却滞涨明显。
6月21日~7月18日的反弹中,上证指数上涨7.46%,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中报高增长的银行股却出现滞涨,涨幅依次为1.82%、4.04%、3.63%,和-0.86%。
而从7月19日开始,银行股又开始领跌。在7月25日的暴跌中,沪指下跌2.96%,民生银行、
北京银行 (601169,收盘价9.09元)、兴业银行(601166,收盘价12.87元)、南京银行(601009,收盘价8.11元)、华夏银行、宁波银行(002142,收盘价10.02元)的跌幅均超过了3%。
8月9日以来,大盘再次出现反弹。在中报的配合下,此时的银行股表现比前期强得多,更有护盘的意味。在8月9日~8月15日里,沪指上涨3.96%,华夏银行的涨幅高达11.52%。不过,此时的大型银行股却涨幅偏小,中、农、建三大行的涨幅只有2%左右。
估值底部在哪?
在银行股中期业绩超预期增长,股价却远跑输中小市值股票甚至是跑输大盘的情况下,银行股的估值已经非常低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统计显示,银行股的动态市盈率早已创出了历史新低。
WIND资讯显示,从周数据上看,银行股的动态市盈率最低为7.87倍,出现在8月5日。这里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
一是,周数据中,从2005年至今的数据里,银行股市盈率最低的20个数据中,除了一个是2010年12月31日以外,其余均是2011年的;二是,月数据中,最低的3个市盈率依次是7.92倍、8.14倍、8.4倍,分别为2011年的8月、7月和6月。
以上数据说明,银行股的估值在2011年创出新低,且始终在绝对低位。特别是近3个月里,银行股的动态市盈率更是屡创新低。
对此,投资者不禁会想,难道现在的银行股市盈率,比2005年的998点、比2008年的1664点时,还低吗?
答案是肯定的。
从周数据看,2005年998点区域,银行股最低市盈率出现在2005年7月8日,为15.41倍;2008年1664点区域,银行股最低市盈率出现在2008年10月31日,为9.51倍。
显然,现在的银行股的估值比历史大底时还低得多。不过,正如数据反映的,大盘跌,银行股也跌。银行股的估值在近3个月持续创新低,“底”在哪儿?
\投资“面相”\
取舍银行股:大佬的贪婪和恐慌
银行股的历史低估值并非没有引起市场关注。面对银行股的低估值,大佬、机构们,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以巴菲特为代表的多头认为 “人弃我取”的时候到了,加仓了银行股;而以索罗斯为代表的空头,则紧盯欧美债务风险,减持了银行股。
巴菲特的“贪婪”
巴菲特的至理名言是,“当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当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如今,他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银行股身上。
美国证监会(SEC)披露的一份文件显示,“股神”在今年二季度大举买入零售和银行股。这其中,巴菲特在3个月报告期内增持富国银行970万股,即2.75%。据悉,巴菲特的伯克希尔676亿美元的投资市值中,有高达37%的比例是金融股。“股神”显然是在豪赌银行类金融股。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银行股遇到了A股银行股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业绩增长与股价走向的背离。就在巴菲特增持的二季度,侧重于储蓄等传统业务的富国银行利润同比大涨29%。然而,富国银行股价当季却累计下跌约12%,第三季度以来,跌幅也达到了11%。
史玉柱的“窃喜”
或许与巴菲特的决策理由不一样,但国内的一位资本大腕也“恋”上了银行股。
今年3月到7月间,“巨人”史玉柱耗资38亿余元,42次增持民生银行。据港交所信息,截至7月15日,巨人旗下的上海健特持有民生银行A股股份已由年初的1.47亿股增至8亿股,持股比例相应由0.65%增至3.54%,其增持价格多在5.7~5.9元。
民生银行股价虽在近日出现了较大幅度反弹,但截至8月17日中报披露当天,其股价也只有5.6元。也就是说,史玉柱依旧被套其中。史在微博(http://weibo.com)上表示,“增持民生,非投机性买卖,属长线战略性投资”。
8月16日晚间,在民生银行中报披露后,史玉柱再次在微博上发文:“7.17至8.17(7月17日至8月17日,编者注)不能增持民生银行。期间股价大跌,账面浮亏,被不少分析师和网民嘲笑没眼光。我暗自窃喜,若干年后熬到民生每股盈利2元多、每股净资产12元,巨人如果部分减持,他们就不好骂我黑心没道德了;中国投机思维的分析师和股民有点偏多,资本市场需要多些长线投资者。我大言不惭吧?”
索罗斯的“做空”
相比巴菲特在银行股上表现出的贪婪,“大鳄”索罗斯则依旧看衰银行股。
资料显示,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在二季度将富国银行总共342.74万股股票 (总值1.09亿美元),花旗集团总共287.3903万股股票(总值1.27亿美元)悉数抛出。对此,索罗斯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但同时表示,欧元区银行业杠杆率过高,需要抵御对手风险。鉴于此,这些银行需要提高股本。
显然,对欧美银行抵御风险的担忧,成了其做空的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对冲基金经理鲍尔森也在银行股上下足了功夫,虽然其操作更像是调仓,但也偏向索罗斯的一边。根据SEC披露的文件,截至6月30日,鲍尔森增持了1310万股富国银行,但减持了780万股花旗、6320万股美国银行。
此外,“商品大王”罗杰斯虽没有明确地对银行股表现出喜恶,但他却看衰美债。要知道,美国银行持有大量的美债,美债跌,银行自然会有损失。
王亚伟的“精明”
同样是在A股市场,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在银行股的态度上与史玉柱背道而驰。
数据显示,2010年年报,华夏大盘的十大重仓股里面,银行股有4家,分别是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和光大银行;华夏策略持有银行股共3家,为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
2011年一季报显示,王亚伟在减仓银行股。其中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的十大重仓股中均只剩下交通银行。
2011年中报,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的十大重仓股中已经不见银行股踪影。
其实,在看淡银行股方面,国内的大多数基金经理都与王亚伟保持着一致。比如光大银行,易方达50指数基金曾在一季度减持了2600万股,不过当时该基金依旧为光大银行的第一大流通股东。然而在二季度,该基金索性从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消失了。
外资抛售银行股
除国内的基金经理们在过去的半年逐渐远离银行股,境外机构也在大肆减持中资银行股。
统计显示,早在今年1月份,工行就在港股市场遭遇摩根大通的减持,减持股数合计5.01亿股,涉及资金逾29.74亿港元。随后的5月,资本研究和管理公司又对工行减持约2.71亿港元。
今年的2月和5月,资本研究和管理公司分两次减持农行,涉及资金逾5.7亿港元。
今年7月,淡马锡减持中行51.88亿股,折合188亿港元。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美国银行正与科威特投资管理局和卡塔尔投资管理局举行排他性谈判,计划向这两家机构出售其持有的建设银行股份。
目前,美国银行持有建设银行255.8亿股,约占总股本的10%。8月29日解禁期之后将有236亿股可以出售,价值约170亿美元,剩余部分将在2013年时可供出售。知情人士说,美国银行打算出售持有的一半建设银行股份,以筹措资金满足“巴塞尔协议Ⅲ”对一级资本金的要求。
\原因分析\
利空是“天惩罚”还是“自作孽”?
业绩增长只是银行股基本面的一个方面,市场担忧的显然不是现在,而是未来。欧美债务危机、国内的宏观调控、银行股自身再融资的压力、地方债务危机,这些利空有的可以“怨天”,有的则需要“尤人”。
欧美债务危机加剧
周四晚间,欧美股市再次暴跌。刚缓了一口气的A股,周五早盘也大幅低开。对于再次暴跌的原因,市场仍指向欧美债务危机。
据《华尔街日报》8月18日报道,美联储正加紧对欧洲大型银行在美国的分支机构进行监测。此外,美国劳工部18日的数据也大挫人心,美国首次申领失业救济金的人数达到40.8万,为一个月来最高水平。
在美债危机阴魂不散之下,摩根士丹利在18日将今年全球经济成长预估调整为3.9%,低于先前预估的4.2%;明年的预测也从4.5%下修到3.8%。摩根士丹利的理由是,欧美近期政策失当,各国将进一步紧缩财政,而且市场信心日渐萎靡。
显然,欧美债务和经济问题依旧困扰全球,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
控通胀信贷扼腕
在CPI高企、房价高企的背景下,国内的宏观调控也制约着银行股。
数据显示,7月新增人民币信贷4926亿元,同比少增252亿元,略低于市场预期。而新增中长期贷款占比环比提升,可能是新增信贷减少带来的短期贷款周转下降所致。此外,票据融资增加653亿元,较上月增加416亿元。
“在最宽泛的货币流动性层面,剔除季节因素后,7月份M2、M1供应同比都比上个月明显减少,并且减少的幅度大规模高于市场和我们的预期。”宏源证券分析师郦彬指出,存款方面,7月份竟然出现6687亿元的净减少,这表明,当下的货币供应环境非常严峻,紧缩幅度超出预期。
此外,本月通胀率再创新高,虽然CPI已经达到年内高点,但是市场的共识是,CPI比较大幅度的回落依然要等到9月份以后。
郦彬认为,虽然央行可能在近期会有本年最后一次的加息动作,但是实际利率为负的局面彻底改变依然非常困难,这也就意味着银行的负债从表内转向表外的过程将持续下去,这在短期内会给存贷款量造成很大的压力。
再融资遭遇用脚投票
截至7月底,13家上市银行公司公布了募资计划,规模超过了4100亿元。这使得银行股再次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8月15日,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与之前报道的版本相比,上市银行再融资压力得到较大缓解,但再融资的需求则变得更为明朗。
该征求意见稿显示,对商业银行债权的权重从0提高到25%,而不是50%;对于房地产相关贷款和长期贷款也没有提出特殊的高风险权重;对于表外项目信用转换系数的调整也好于预期;而对平台贷款权重的调整已经反映在一季报,影响已得到体现;对住房抵押贷款差别风险权重,一套房风险权重为45%,第二套房风险权重为60%。
不过,根据平均9%的资本下限要求测算,此次资本新规大致形成4500亿元左右的资本亏空。其中,5家大行大约增加3万亿左右的风险加权资产,形成接近3000亿的资本亏空。由于目前五大行的资本水平已经没有缓冲,这些资本亏空,会直接体现为2012~2013年的再融资要求。
东方证券分析师金麟指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相对缓和一些,因为其资本的达标时间迟至2016年。此次银监会的资本新规,较此前的征求意见稿基本仅有温和改善,无助于从根本上改变银行即将到来的第二轮再融资的压力。
地方债魅影犹在
日前,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就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答记者问中指出,政府债务问题风险可控,并提出4点严格的要求。
有市场人士分析指出,财政部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表态缓解了市场悲观情绪。不过,从中短期来看,地方融资平台的隐忧不可忽视。
评级机构穆迪表示,预计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规模占总贷款规模的比例可能会升至8%~12%,这是银行业盲目迷信地方政府、大项目信用的结果,也是在信贷领域行政干预从未根绝的结果,更是中国银行业未能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的结果。
广发证券分析师沐华也表示,考虑到银行不良贷款主要由银行间接融资,中国银行业在后危机时代所受的负面冲击远未过去。
/前景预测/
银行股成了“大白菜”
除基本面好坏参半,银行股的“大白菜”特性也决定了其股价上行的困难。
“大”:市值巨大无人做
在A股总市值前20家的上市公司中,银行股就占据了9席。工、农、中三大行更是分列第二至四位。
对于A股市场而言,大市值股票在上涨中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首先,如今的A股已经与“5·30”后的A股截然不同。当时,市场是“全民基民”,基金业的景气以及号召力不可一世。由于基金有配置权重股的需要,大市值股票的走势不比小盘股差。而如今的情况是,市场的主力军已经被私募、大户取代,他们更偏爱中小市值股票,而不是大盘股。
其次,今天的市场虽不敢直言是熊市,但绝对不是牛市。市场不是资金泛滥,而是流动性匮乏。沪市单边成交量少则700亿,多则千来亿。在市场大幅扩容下,如此稀少的成交量如何能推动庞然大物上行?
市值太大无人问津,这会否是银行股未来始终或长期处于低估值的根本所在呢?
“白”:背景苍白无人炒
A股市场,股票上行的根本动力是业绩,这个没错,但市场更喜爱的是题材。而银行股最缺乏的也是题材。
银行,作为一个大宗服务行业,其盈利模式毫无秘密可言,其稳定性需要,也没有太多创新性可言。放债赚钱、利差赚钱、投资赚钱,这些均毫无想象空间。银行股的业绩可以保持稳定增长,但这更多建立在行业的垄断性上,而不是自身有什么“人无我有”的优势。
在此情况下,银行股背景清楚,与A股市场所钟爱的炒作格格不入。
A股市场,大到区域概念、行业振兴,小到涉矿概念、高送转,无一不是市场热衷炒作的题材。然而,这些都与银行股无关。
区域概念的炒作中,地方商业银行或会短暂出现炒作,但弹性更大的显然是商业、地产股;高送转概念中,银行股已经是巨无霸了,再送转就成了“双层巨无霸”,食之难以下咽,“利好”反而成了利空。
在背景苍白的情况下,银行股又缺乏炒作题材,谁会去碰呢?
“菜”:供应充足无人要
银行股就像菜一样,来源充足,无需抢占。
市场常常担心猪肉涨价,也偶尔担心大蒜、绿豆等小件农产品涨价,但却很少担心大白菜涨价。当然,有人会说,去年冬天,大白菜不是涨过价吗?但这种涨价往往持续时间短,到第二年,菜量更是“泛滥成灾”。
原因很简单,就是大白菜好种植,无需囤积。这和银行股很像。
总股本那么大,银行股想买随时都有,哪怕真有利好推动银行股暴涨,最后也会有基金、社保等大机构借机出货,所以,根本不用担心银行股会“断炊”。
当市场炒完了概念、炒完了题材、炒完了ST、炒完了小盘股,回过头一看,银行股还在那里。那就来一口小菜,炒一炒吧。
银行股“菜源”充足,只适合调口味,不适合做主食,这或许就是银行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