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红光:白吃社会的“伪低保户”为何屡禁不绝?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3 06: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近日,湖北阳新县民政系统年中工作分析会上获悉,阳新县民政局在上半年开展的清理工作中共清退已经不再符合条件的城镇低保对象2410户,共6251人。(8月17日《今日阳新》)
如果按民政系统百名职工的基础工作量来计算,此次清退了2410户“伪低保对象”,意味着每个民政系统职工平均走访核实过34个家庭。而阳新县城镇人口不足20万,清退一次“伪低保对象”就达到了6251人,说明每30个城镇居民中就有一个“伪低保对象”,占当地城镇人口总数的3.3%。这种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笔者以为,社会道德水平低下是出现“伪低保户”现象的一个原因。这些“伪低保户”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集体和国家,整天想着不是如何靠自己双手劳动致富,而是把白吃“社会”视为理所当然。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他们挖空心思,伪造各种证明、证书,企图挖集体墙脚。而某些权力部门,非但不按规定制止,反而任由这股“不吃白不吃,要吃大家吃”的不良风气起舞,漠视造假者的行为。
另外,城镇低保申请管理部门监管缺位也是一个原因。一些城镇低保申请管理人员工作不负责,对申请低保人员递交上来的相关材料没有严格审验,更别提走出办公室深入居民区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职能部门监管不力,助长了造假成群的歪风邪气,使社会的公平公正受到严重伤害,生生败坏了政府信誉。
那么,如何有效遏止“伪低保户”一再出现呢?
如果负责城镇低保申请的管理人员能加强实地考察,深入居民区,摸清实际情况,就不难做出正确的评估。接下来,就要建立透明的公示制度,最好在申请人所在的街道等地方进行公示,利用民众监督预防造假。最后,一旦发现“伪低保户”的出现,就要及时通过媒体曝光,让公众认清造假者的真面目,用社会道德的力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抵制歪风邪气。(汪红光)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富户领低保,低保发放为何乱象丛生
农村“低保”打假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