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实体经济应成为应对和抵御通胀的主要力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5 10:43 来源: 中国经济网美债危机,欧债危机,美股大跌,欧股大跌,A股也在大跌,整个世界经济,呈现出一个字——乱。乱得没有了头绪,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谁在这场乱局中率先理清头绪,谁就会在这场危机中取得发展的主动。
就中国而言,在这场全球性的“乱”中,也免不了出现一些混乱的现象。从中国目前物价上涨的实际情况来看,远不是流动性过剩那么简单,也不是减少流动性就能遏制通货膨胀的发生。在货币政策紧缩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紧缩下去,就会反过来扩大通货膨胀的负面作用与影响,降低整个社会对通货膨胀的抵抗力。
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除货币超发引发的流动性过剩之外,与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本结构不协调、收入分配不公平带来的资产和资本泡沫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维持企业红利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使职工收入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一旦通货膨胀来临,自然无力抵抗和应对了。即便能够把物价上涨的幅度限制在一定水平,对大多数居民来说,也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会因为收入的相对下降而下降。
从资本结构来看,近年来,由于房地产、民间金融以及股市等虚拟经济的投资回报远高于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因此,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撤离,进入到了房地产、民间金融等虚拟经济领域,造成实体经济严重失血。而随着货币政策的持续收紧,实体经济失备的现象更加严重,特别是中小企业,几乎到了快要“休克”的地步。从这个层面来看,持续不断地收缩货币政策,等于是在将实体经济往死里推,将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渠道堵塞。
从收入分配情况来看,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这些年房地产、股市造就的亿万富翁,已占中国富翁的大多数。而国民收入向政府集中,主要表现为财政收入增长远快于居民收入增长,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同时,“土地财政”的过度使用的和超前使用,不仅使居民眼前的生活水平变相下降,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未来生活改善。在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的状态下,持续不断地紧缩货币政策,能对通货膨胀起到什么作用呢?
很显然,一味地依靠货币政策紧缩来被动应对通货膨胀的做法,已不可取。尤其需要提醒管理层的是,如果美国再出台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那就真成了“美国生病、中国吃药”了。
货币政策走到今天,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应从被动应对通货膨胀转向主动应对通货膨胀,停止货币政策的继续紧缩,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要成为应对和抵御通货膨胀的主要力量。
必须清楚,从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以及经济结构、科技实力、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看,中国远没有达到可以象美国一样以三产服务业等为主,而应当继续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方面。尤其是人口大国的现实要求我们,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是中国稳定与和谐的基础。这才是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做法。(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
珠三角微小企业生存艰难
格老的圆滑透出美国的纠结
相关评论:
通胀压力不减 货币政策就无所谓超调
三论及时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
CPI再创新高呼吁财税货币政策组合拳
货币政策下一步怎么走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