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遭遇票房寒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9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见习记者郭钇杉
观众普遍反映,影片不错,但是还是不愿出钱到电影院看纪录片。业内人士表示,国内纪录片市场一直处于较低迷状态,国内市场对纪录片的接受程度有限,纪录片尚属于小众范围。
口碑、票房不成正比
2009年,《海洋》在国外就已经上映,经过两年的沉淀,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并邀请姜文担任本片的配音。据了解,《海洋》的拍摄制作过程历时7年,耗资5000万欧元,剧组动用12个摄制组、70艘船,在全世界50个拍摄点进行蹲点拍摄。电影里的动物总共有100种,选自长达480小时的拍摄素材,400多人先后参加了摄制工作,远征70多次。除使用了最先进的拍摄手法向观众展示最真实、最美丽的海洋之外,创作团队还改制了很多器材,用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眼光去看待海洋生物,并和它们一起看这个世界。
该片去年年初在日本上映时,票房与《阿凡达》不相上下。虽然国内院线票房惨淡,但是网络上观看过《海洋》的观众对其评价很高。为何观众不喜欢去影院观看纪录片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受众认为这部纪录片没有什么宣传,并不知晓,而对于纪录片,还是感觉在网络上看就可以了,因为影院主要是能提供视觉冲击,而纪录片则寻求心灵的触动。多数受访者表示只有宣传很好的纪录片才会去影院看。
《海洋》发行方杨女士表示,在片子宣传方面我们遇到了一个比较特殊的问题,因为当时《海洋》定下导演雅克·贝汉来华行程以及上映档期时间非常紧张,只花了一个月都不到的时间,当时我们带着导演走了包括北京、成都、重庆、广州、深圳、上海和杭州在内7个城市,但是在宣传方面还是有点儿遗憾,因为我们原计划的宣传就是打算跟商业片不一样,再加上我们没有精力和资金进行全面铺开,因为《海洋》的口碑不错,所以我们对自己的片子很有信心。
国内纪录片市场低迷已久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数据,2010年中国出品16部纪录片电影,进入院线放映的有13部,无一通过票房收回成本,13部纪录片总票房不过1000万元。其中《复兴之路》以超过200万元、《海上传奇》以60万元、《外滩佚事》以50万元的票房名列前三甲。这与国际纪录片市场的发展相比,差距相当明显。去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达100亿元,纪录片票房连1000万元都没有达到。
电视纪录片《故宫》导演周兵执导的纪录片《外滩佚事》,在去年上海电视节上一度引发热议,但进入院线后仍遭受冷遇,周兵表示:“《外滩佚事》仍局限在小众人群,不管是我的纪录片,还是其他导演的纪录片,在中国的整个市场上都是很弱势的。”据了解,在此之前的《大明宫》、《圆明园》等纪录片更是票房惨淡。文艺片《最爱》票房破6000万元,但与之套拍的纪录片《在一起》只在少数几家影院放映,票房最多也就几十万。
在业界,像《鸟的迁徙》、《熊猫回家》等多部纪录片都得到一致好评,但是受众的知晓度却很低,一些受众认为纪录片相对枯燥、事情简单,场景单调,所以对其并不感冒。
贾樟柯表示,中国观众对纪录片的理解比较局限,国内传播纪录片最主要的平台是电视和网络,观众没有形成买票进影院看纪录片的习惯,认为纪录片就不应该收费。
专业院线或成转折点
从中国现在的电影市场看,商业大片占据主导地位,多数为小成本的纪录片,与耗资巨大的商业大片是无法比拟的。如何让纪录片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纪录片的未来之路该如何走?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就“小众电影”而言,在国内推出“纪录片院线”的前景是可以期待的。2009年底,内地第一家艺术影院——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在北京落成后,着实为艺术片提供了“肥沃土壤”,不少难在商业影院生存的艺术片都在MOMA延续了“生命”,如果有类似的纪录片影院出现,纪录片的前景也将大为改善。
影评人关雅荻认为:“纪录片属于慢热型的,更适合在影院内进行长线放映,哪怕平均一天只有一两场的排片,这样才能满足部分观众的欣赏需求,并获得不错的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