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梅新育:利比亚或一分为三 中国重返不宜操之过急_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30 09:2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梅新育:利比亚或一分为三中国重返不宜操之过急_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中国经济网王耀峰/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30日讯(记者郭彩萍)在利比亚反对派全面控制首都的黎波里后,胶着五个多月的利比亚战事步入尾声。但战事结束并不意味着利比亚迎来一个民主自由的新时代。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博士近日在做客中国经济网时表示,反对派执政后,利比亚可能在社会等方面出现倒退,甚至一分为三。随着利比亚战乱尘埃落定,国际油价将逐渐恢复平稳,不过此次动乱可能会传染到利比亚邻国阿尔及利亚。

  对中国而言,梅新育说,中国在利比亚的直接投资很少,而商务部公布的188亿美元大部分是指工程承包合同金额,并非实际投资损失。而随着中国公司重返利比亚市场,相信中国在利比亚的实际损失不会很大。不过梅新育认为目前中国企业还不宜马上返回利比亚市场,而更需要多一点冷静和观望。

  利比亚或出现倒退 可能一分为三

  反对派政权很难拿到卡扎菲从外国石油公司手中获得的高分成比例

  在利比亚反对派上台执政后,利比亚社会将会发生哪些改变?梅新育认为,有迹象表明,反对派的上台有可能给利比亚社会某些方面带来倒退,利比亚也可能会分裂为三个国家。

  首先,卡扎菲政权给利比亚带来的社会革命有个突出的方面就是妇女地位的提升,但是在这次反卡扎菲的社会动乱里,在反对派阵营中宗教极端势力也在发挥强大的影响。这次反对派打出来的旗帜是被卡扎菲推翻的伊德里斯王朝的旗帜,而这个王朝恰恰就是一个伊斯兰教士团建立的政权。

  比如,在战乱初期,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群众游行示威的照片有着突出的差别。在反对派控制区,妇女清一色都是头巾面纱,而在卡扎菲控制区的黎波里群众游行,一大半女性是穿着西式服装。这一对比非常明显。“我们不能低估这样强大的宗教势力对反对派政权的影响力。如果它控制了政局,利比亚妇女在社会地位和教育等方面的权益,会不会出现倒退?”

  其次,从经济层面来说,反对派政权上台之后很难拿到卡扎菲从外国石油公司手中获得的分成比例。由于自己没有能力开发石油资源,阿拉伯国家都是把油田承包给外国石油公司,提取分成。卡扎菲时期,利比亚分成比例达到92%,是全世界最高的。

  此外,梅新育认为,更大的问题是反对派夺取政权后,能不能给利比亚带来秩序。他分析道,现在反对派没有一个公认的领导核心,派系林立,而且派系之间的矛盾斗争很厉害,各个派别都有枪,以至于反对派二号人物被杀。“利比亚能不能恢复秩序,还要走着瞧。”就最好的局面而言,就是反对派能在举行大选前的八个月时间里,至少形成一个名义上的统一中央政府,把四分五裂的派别整合成统一的利比亚军队。“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不能断定利比亚一定能保持统一,利比亚分成三个国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因此,针对西方媒体用利比亚革命来表述这次政局变化的说法,梅新育认为要打个问号。他说,“革命”的深层含义是指进步取代落后的政权更迭。而反对派的上台反而有可能给利比亚社会带来倒退。

  相比之下,梅新育认为,1969年卡扎菲发动的军事政变才可称之为“一场货真价实的革命”。那次军事政变确实给利比亚带来了天翻地覆的经济和社会进步。政治体制上,利比亚从一个部族和宗教联盟变成了一个现代国家。在此之前,利比亚国家——伊德里斯王朝是一个伊斯兰教士团体,而且140多个部族之间相互统一性不高;经济上,卡扎菲上台后,几次向西方石油公司要求提高利比亚的石油分成比例,最后又把利比亚石油资源国有化。2009年,利比亚人均GDP达到14800多美元,堪称非洲首富,相当于中欧国家水平;社会上,卡扎菲推行了强有力的改革,比如提高妇女地位。在传统穆斯林社会里,妇女要带面纱、头巾,不能读书、工作。但卡扎菲执政后,这些全部被打破,妇女可以工作,甚至在利比亚军队里有女军官;教育上,卡扎菲执政下的利比亚是阿拉伯世界高校入学率最高的一个国家,达到了55.7%。而同期非经合组织的发达国家平均比例才43%,而美国力挺的海湾石油输出国巴林和沙特的高教入学率也仅有29.9%。正因为如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把利比亚定性为“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而我国也只是“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

  西方势力主导利比亚政局更迭

  

  打进的黎波里的主力是英国、法国、卡塔尔、约旦的特种部队

  卡扎菲做出了这么多功绩,为什么还会倒台?梅新育分析了四点原因:

  第一,高度依赖资源的经济模式决定了其政治动荡风险非常高,可以说“资源不竭、动乱不止”。由于石油、天然气等产业容纳劳动力很少,尽管强势领导人拿到高石油收入分成比例后,能够通过政府财政分配,保证全国百姓饿不死,但由于其创造的就业机会太少,很多人不能通过正当工作获得收入,尤其是人口结构年轻、增长率高的国家,太多年轻人没有正当工作就为社会动乱埋下了根源。不仅仅利比亚,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存在这一问题。这些国家青年人口比例很高,但青年失业率也超级高。这些国家的经济产业结构决定了其政治动荡的风险将始终非常高。

  第二,利比亚先天不足。利比亚是有140个部族的国家,部族和宗教传统势力根深蒂固。卡扎菲出生的部族是一个小部族,这意味着卡扎菲的权力根基不是特别深广。尽管卡扎菲统治42年,想尽可能消除削弱部族政治影响,但一时之间不可能彻底根除。在这一次利比亚政局变动中,反对派政权都是部族、宗教势力。以上这两点原因是卡扎菲倒台的内因,是两个根源长久的威胁。

  第三,卡扎菲政权内部存在腐化情况。尽管卡扎菲刚执政时比较注重推行社会公正,但在与西方和解推行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后,卡扎菲政权内部开始腐化,这使利比亚社会出现两极分化并大大加剧,这侵蚀了卡扎菲政权受百姓拥护的根基。

  第四,西方势力在此次利比亚政局更迭中发挥了主力作用。在利比亚发生动乱后,卡扎菲曾重整政府军,很快就兵临反对派大本营班加西城下。但这时北约武力干预扭转了战局。不过尽管北约天天轰炸,牢固控制制空权,反对派仍没有取得优势。到最后反对派武装力量攻占的黎波里,战局突然崩盘。也不能说是反对派领导的武装力量攻占了首都的黎波里。据《纽约时报》、以色列情报机构等报道,是反对派参加了北约领导的武装行动。因为打进的黎波里的主力并不是利比亚反对派,而是英国、法国、卡塔尔、约旦的特种部队。所以说,如果没有西方势力干预,利比亚此次肯定不会出现改朝换代的局面。

  而西方势力之所以要颠覆卡扎菲政权,梅新育认为,部分可能是历史原因。北非在历史上是罗马帝国的后院,可能因此欧洲人对北非有一种难以言明的情结。此外,北非盛产石油等。而且,这次打先锋的法国总统萨科齐和英国首相卡梅伦押上了自己的政治命运,迫切期待借此创造政绩。

  油价影响有限 阿尔及利亚或动乱

  

  对欧洲石油供应影响较大

  利比亚政权更迭可能会对国际经济和政治造成哪些影响呢?梅新育认为,卡扎菲政权垮台对国际油价影响有限,但可能诱发邻国阿尔及利亚产生动乱。

  经济上,利比亚政权更迭对国际实体经济不会产生大冲击。主要是对国际油价市场存在心理影响。自从利比亚陷入战乱之后,国际市场油价就迅速上涨。但实际上利比亚战乱对石油供应量影响不大。利比亚石油在国际原油市场份额不高,在中国原油进口中占比也很低。梅新育估算即使我国从利比亚进口的全部是原油,以金额计算,也只占我国进口原油的2%到3%。所以现在利比亚战乱尘埃落定,油价将会慢慢平稳。

  不过利比亚政权更迭可能对欧洲石油供应影响较大。因为在欧洲石油供应中,利比亚占比较大,特别是欧洲很多炼油厂设备专门针对利比亚原油设计,因为利比亚原油品质全世界最好,含硫量最低。如果要采用其它地方的原油,欧洲炼油厂设备可能会就此废弃。

  政治上,动乱可能会传染到邻国阿尔及利亚。梅新育分析,由于西方干预,阿尔及利亚在90年代和本世纪初经历了非常残酷的内战,付出了15万人死亡的代价。而阿尔及利亚在这次动荡中,也出现了一些不稳迹象。如果利比亚动荡传染,阿尔及利亚可能会受到冲击。

  中国目前不宜重返利比亚市场

  

  中国在利比亚损失有限 188亿美元仅合同金额

  针对中国公司在利比亚的投资损失可能高达188亿美元的说法,梅新育斥之为信口开河。

  首先,我国在利比亚的直接投资非常少,2009年直接投资存量约两三千万美元,可能都排不进我国在非洲投资的前10名。而且这些直接投资基本上是承包工程的附属物,即中国公司为承包当地工程,而在当地注册分公司打入的注册资本金。我国中石油等三大石油公司在利比亚没有一个油田投资项目,主要业务都是提供油田勘探开发服务等。

  其次,商务部数据虽然显示我国企业在利比亚业务涉及188亿美元,但这绝大部分是指我国在利比亚的工程承包合同金额,合同金额与投资损失完全是两回事。

  第一,只有当我国企业完成188亿美元合同后却一分钱没有收到,才能说188亿美元工程承包金额完全损失。但一般而言,工程承包是按照工程完成进度分阶段付款。比如在10亿美元工程项目中,前几期完工后就会收到9亿美元,到最后一期完工时,还有1亿美元没有收到,那悬空的就是这最后一亿美元。

  第二,我国在利比亚的工程承包合同发包方都是利比亚政府,而非私营企业,不论利比亚政权如何更迭,新政府都有义务执行合同;而且我国承包合同都是道路、桥梁等民生工程,无论哪个政权上台,都需要建设这些基础设施,而中国工程具有价钱低、质量好的竞争优势,为何不选中国公司呢?

  “所以,我们相信中国公司在利比亚不可能会有多大损失。”梅新育说,我们需要担心的是在利比亚改朝换代之后,在新的合同里,我国企业能拿到多少利益。另外,利比亚改朝换代并不会立即就迎来民主、繁荣,目前中国企业还不宜马上返回利比亚市场,而更需要多一点冷静和观望。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保留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独家专稿”

  

  (责任编辑:王慧绵)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