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惩戒机制已成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30 10:31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本报见习记者 余雪菲
近期央视曝光四川火锅使用“老油”的“潜规则”,让本来就活在诚信危机下的老百姓又“多了一样不敢吃的食物”。人们不禁再次质问,企业的诚信何在?
企业失信严重
目前,中国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与此同时,企业之间商业信用日益萎缩、商业欺诈行为屡见不鲜。有数据显示,由于缺乏诚信,中国商业信用日益萎缩,合同交易只占经济交易总量的30%,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右。
还有一些企业逃废银行债务,银企关系陷入信用危机。企业发布虚假会计信息,误导投资者、扰乱市场秩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诚信问题。
此外,偷税、漏税、骗税等屡禁不止,有测算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由于走私、骗取出口退税等不法经济活动给国家造成的损失约为1000亿元左右。
当前,中国一些企业之所以不讲诚信,与失信成本过低密切相关。从现实状况来看,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对失信行为的制裁和惩罚力度有限,客观上也纵容了企业的不守信行为。
据悉,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建立与信用管理直接相关的法律,只是在《民法通则》、《合同法》等相关法律中规范诚信守法。相关法律适应性较差,不能驾驭信用问题多变的情况,给企业失信提供可乘之机。另一方面,相关法律对企业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以补偿性罚款为主,企业失信仍有利可图。此外,有关部门执法不力,有的地方政府有意偏袒本地企业,企业失信之风得以蔓延并危害全社会。
惩戒机制形成
日前,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表示,“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失信惩戒机制开始形成。
据周伯华介绍,该局自2003年开始推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改革,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平台,实现了总局、省级局、地市级局、县级局、工商所的五级数据联网,基本实现了数据的适时汇总和交换;建成了以经济户口数据为主体的数据中心,以及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数据库和一人有限公司数据库。
同时,信用分类监管制度规范日益健全。建立并完善了企业信用监管数据规范和标准体系;建立了守信企业激励机制、警示企业预警机制、失信企业惩戒机制和严重失信企业淘汰机制,加强了对企业从进入到退出市场的全过程监管,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有章可循的局面逐步形成。
此外,在监管方面,五级联网实现后,全国市场主体数据库、黑名单数据库、自然人投资一人有限公司数据库等各类信息得以共享和整合,基本实现对进入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数据库和一人有限公司数据库的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在全国范围内的锁定,以及一个自然人再投资一人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的锁定。
周伯华称,对进入“黑名单”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国家工商总局会在全国范围内依法对其限制和锁定,加大了企业的失信成本。
周伯华进一步表示,国家工商总局曾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了建设领域五大行业的企业信用“黑名单”及法定代表人身份信息,支持了该领域整顿和规范企业资质管理秩序,配合住建部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治理。
在重庆,工商部门在食品安全、微型企业等领域,实行了企业“黑名单”制度。凡有重大失信行为的企业法人和负责人,不得再在原领域经营。
一些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则有望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在山西省,信用记录良好的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即使没有抵押和担保,也可凭工商部门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从国有金融机构取得贷款。
周伯华还介绍,工商总局拟在三年后建成“国家经济户籍库”。通过该数据库,基本形成全系统各层级、各条线之间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实现工商行政管理监管信息与外部门监管信息的共享。
昨日,国家行政学院决策研究部副主任陈炳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造成企业失信的主要原因是主管部门监管不力,企业自身为了追逐利益失去‘人性’、坏了良心以及‘权钱交易’等行贿受贿的腐败行为。”
面对整个行业存在潜规则、集体失信的局面,针对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失信惩戒机制能否发挥作用,对此,陈炳才分析,该政策的长久性和可持续性还有待考察。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要付出代价。目前对企业来说,增长和利益高于安全和健康。等到经济增速降下来后,监管体系实现现代化、网络化之后,企业失信情况才会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