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赶小海”到“赶大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31 01:04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在海洋经济的结构调整中,象山人努力提升水产业的含金量和竞争力,延长蓝色产业链,抢占科技制高点,尽力把一条鱼吃出几条、甚至几十条鱼的价值来。
身带护照闯荡远洋
象山发展海洋经济一直是走在前列的,上世纪90年代初,象山人率先打破传统的渔业生产体制,引进生产责任制、对船独立核算,以及渔业合作股份制等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激发了渔区活力。短短数年间,象山渔民共投入近15亿巨资,拥有大小渔船4200余艘,其中作为现代渔业重要标志的250匹以上大马力钢质渔轮达1500多艘,装备现代化堪称全国第一,年捕捞量从原来的10来万吨增长到40余万吨,象山由此进入了全国渔业大县之列。
但是,大海的馈赠不是无尽无穷的,大马力船队的剧增和高强度的传统作业方式,使近海出现渔业资源衰退,经济效益下滑的现象,庞大的船队守着近海渔场的弹丸之地,粥少僧多,加上柴油机油、零配件的涨价,作业成本的提高,渔民们心焦如焚,严酷的现实逼迫象山人作出新的抉择。
象山人首先把目光转向更广阔的太平洋,以驾大船闯大洋干大事的气概,走出国门开辟新天地,先后开发了8条国际渔业航线,利用两头在外的全球资源和市场,开展国际捕捞作业与渔业贸易,象山渔民身带护照闯世界成为美谈。
以往船老大都是久经风浪的老渔民,凭经验积累看风向领航向,辨水温识鱼群,而现代远洋渔轮装备有电台、雷达、鱼探仪、卫星定位系统等高科技产品,依靠科学知识在天苍苍海茫茫的洋面上踏浪驰骋。今年36岁的石浦港船老大沈蔚海高中毕业便来到父亲船上当水手,10年前,他主动要求“下岗”上岸,自费到浙江海洋学院求学,两年间修完了20余门课程,接着又参加青岛海洋大学的函授学习。沈蔚海告诉记者,他常年作业的海域在西太平洋,一去至少三、四个月,还得在当地开展渔货贸易,不多学些知识不行啊!
为支持远洋捕捞,象山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洋地运输,向远洋渔船供应食物、蔬菜、柴油机油等给养,转驳运销捕捞上来的鲜活水产品,形成分工合理作业有序的远洋捕捞“合成兵团”。“王府一号”和“王府二号”是两艘500吨级的海上运输船,由象山人与韩商共同斥资1000万元人民币打造而成,拥有收购、冷藏、生产加工、维修等多种功能,称为“海上流动工厂”,船老大黄富林说,这两艘船只仅去年一年就实现销售额4300万元,创利税200万元。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周瑞怀介绍,现全县有洋地运输船140艘,赴太平洋作业的大马力渔船40余艘,并且还有更多的渔民提出要参加跨国作业。
依靠科技“吃海”
在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中,象山大力发展近海养殖业,现年产各类养殖海产品11万吨,成为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但人工养殖水产品批量较大,上市时间较集中,推销是个大问题。前些年,象山人工养殖的大黄鱼,每公斤跌到了8元还销不出。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象山积极开展水产品深加工,采用工厂化现代化的工艺技术,将人工养殖的大黄鱼、海鳗等水产品,加工成国际流行的方便食品调味食品,市场价翻了两三番还供不应求。
作为三面环海的半岛地域,象山岛屿众多,滩涂绵延,其中有优质滩涂围塘75万亩,人均一亩半,成为得天独厚的开发资源。但是,让世世代代在风浪里谋生的渔民弃船登岸,变海里撒网到滩地养殖,不仅是生产作业方式的改变,更是思想上观念上的革命。官山村的朱心平书记带着记者看了成方连片颇具规模的围塘,满池活蹦乱跳的对虾、石斑鱼,昭示着又是一个好年景。朱心平说,前些年,我们响应县里的号召,提出要将沿海部分荒地、芦苇塘,开发成为高产优质养殖塘,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经反复做工作,仍有部分村民不肯接受,只好调整计划,将原来的1200亩围塘削减为800亩,结果投产的第一年,不仅承包大户的腰包大大鼓起来了,村级集体也获得了28万的管理费收益,当初反对的村民后悔莫及,纷纷要求开发二期工程。
为帮助渔民尽快从捕捞走向养殖产业,县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建立三级服务体系,经常组织巡回辅导和技术咨询,聘请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开展技术培训,深受群众欢迎。象山棱子蟹养殖起步较早,由于活蟹人工饲养技术难度较高,养殖风险大群众有顾虑,多年来发展较缓慢。县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请来专家讲课辅导,答疑解惑,鼓起了大家的信心。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前养殖户大都喜欢采用天然蟹苗,经专家讲解和事实证明,人工培育的蟹苗成活率更高质量更可靠,一下成了抢手货。短短几年间,象山棱子蟹养殖扩大到7.5万亩规模,年产活蟹4100吨,销售额4.5亿元,占全国主产区的17%,成为远近闻名的棱子蟹之乡。
用科技技术武装渔民,让科技为产业转移服务,象山县委县政府不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更多的是用事实来引导。象山人以前习惯浅海小网箱,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受到诸多制约。象山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深水抗风浪大型网箱,由政府出资与上海交大专家联合攻关,几经探索终于获得成功。这种网箱,平面比一个篮球场还大,有三层楼高,体积是传统网箱的90倍,每箱能养成品商品鱼2万余尾。由于大网箱技术含量高,12级台风亦可保无虞,水深空间宽畅更接近野生环境,鱼儿品质美,饵料成本低,经济效益好,一个网箱能出产值上百万元,相当于一座小工厂。现全县拥有深水大网箱125只,养殖水体31万立方米,规模居全国第一。有专家称,象山开发成功的深水大网箱技术,结束了外海不能网养的历史,可谓水产养殖的一项革命性变革。
象山还每年为渔业水产业提供信贷资金担保逾1亿元,政府技改贴息和减免税费2000余万元,千方百计为渔民兄弟减负撑腰,实现顺利转产转业,创造新事业。
编织蓝色产业链
积极扶持加工企业、提升水产品产业的含金量和竞争力,延长产业链,是象山人“赶大海”又一高招。县委书记李关定说,我们组织动员千家万户的渔民奔市场,需要有一个对接口,加工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牵着养殖户,是最好的载体。象山对加工龙头企业予以政策上倾斜,技术上帮助,资金上扶持,帮助其尽快做大蛋糕,形成规模优势。养殖大黄鱼原来脂肪太多口味不佳,一度失宠市场,金宏食品公司研制成功大黄鱼纯天然脱脂脱水技术,保鲜度比外地同类产品提高200%以上,货俏价扬供不应求。象山有关部门帮助金宏公司落实2500余万元的技改资金,新增三条生产线,形成年加工270万条鱼的生产能力,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水产品脱脂加工企业。
编织蓝色产业链,要向新兴领域进军,抢占科技制高点,是象山上下的共识。象山超星海洋生物公司董事长叶再府说,这些年政府提倡水产品深度加工,冷库、食品厂将各种鱼类制成鱼片、鱼丸、鱼糜出口,废弃的大量鱼头鱼骨内脏无法处理,我们请来了中国海洋大学、宁波大学等专家,采用生物、复合食品等前沿技术,把鱼骨头,鱼内脏等加工成鱼精膏、水解蛋白,鱼带粉等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保健品和食品调味等行业,人称“化腐朽为神奇”。叶再府说,现我们的技术已居国际领先水平,如被称为调味品“黄金”的鱼溶浆产品,日本人是用整条鱼来加工,而我们则是从洗鱼水、鱼下脚料中提炼,变废为宝。一条鱼可提升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价值。
作为浙江省渔业出口的主要基地,象山水产品外向度高出口量大,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千方百计设置渔业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致使象山冷冻水产等传统产品出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象山没有怨天尤人束手听命,他们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提出要苦练内功,从提高质量档次和开发新的领域寻找突破口。以前主产虾仁、白鱼片的象山飞日食品公司,审时度势引进新的技术和装备,及时转产鱼丸鱼糜等深加工终端产品,直接在国外超市、商店上柜,物美价平,深受外商欢迎。
现象山水产品加工企业已达260余家,涵盖渔业冷冻保鲜,水产加工、罐头食品、海水制盐和海洋生物等行业,形成了复合型关联度较高的多层次加工体系。同时,海洋能源、船舶修造等临港工业以及海洋医药、海洋保健、海水育种等新兴产业也开始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