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易宁:面对假币 为何我们会继续“传递伤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31 06: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近日,央行发布了最新假币通报,“TJ55、AZ88、WL15、YX86”四个冠字号码的100元假币被曝光。联想到此前冠字为“HD90、TJ38”的假币也曾被人谈论一时,而当下许多人或多或少都有过收到假币的经历,因此公众也见怪不怪了。

  说起假币,笔者想到了一件小事。在北京亚运村社区,有一位叫吴来琴的退休女工,老伴瘫痪在床,一家人靠微薄的退休金和她平日捡拾废品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与妻子去看她,无意间见到了玻璃板下压着几张大额钞票,便随口问起。原来那些都是假币,她每每收到就压在这里,久了连自己都忘记了。妻子好心劝她,倒不如在小菜场悄悄花掉。而她却笑笑说,谁拿到心里都不会舒服,都不容易,吃亏是福吧。

  一张假币被不法分子制造出来,一路像击鼓传花般从许多人手中经过,而每一次传递都伴随着伤害。而我们早已习惯地认为,自己收到假币也是受害者,只是将别人赋予我们的伤害再次传递下去。让人意外的是,在假币的“归宿”中,竟然还有像吴来琴老人这样,将它们静静地压在这里,由自己承担损失。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却默默为社会筑起一座道德的防护堤。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食品造假、家具造假、学历造假现象等却屡见不鲜,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与富裕程度呈现反比趋势。为什么我们曾拥有的一些高贵品质,如今却不见了呢?

  究其原因,或许与当前人与人的关系由道德约束转变为竞争法则有很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引入了竞争机制,使劳动的外在驱动力由行政指令变为周边环境的直接激励,并与所有制改革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一起,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人们崇拜劳动效率提升的同时,也使竞争意识泛化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竞争的冲突性,开始不断替代我们血液中原有的“和”的理念,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推己及人的意识不断被削弱,人际关系也呈现出利益的零和效应。于是,在整体上就表现出自我利益保护过当、社会道德水平降低的现象。而一些远离社会竞争机制的人们,就如吴来琴老人那样,却保留了传统道德的习惯。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

  当前,我们遇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道德水准相背离的问题,是过度强调竞争法则的结果。只有将人与人的关系从竞争法则中分离出来,回归我们的传统道德标准,弥补当下的道德缺憾,才可以让人们回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性社会。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改变命运。高尚道德的回归,需要从细微处开始。一张张假币成为了道德的“试金石”,为每个人提供了两种选项,承担损失或是转嫁责任,如何选择取决于我们自己。将平时行事的方法暂且放下,在做人层面上回归本分、自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而对整个社会来说,除了追求经济发展,更应当渴望传统道德的回归。(易宁)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

  

  中国再现新版百元假钞 央行发通告助公众“辩伪”

  相关评论:

  银行别总拿百姓当“人体验钞机”

  砖块见光变粉 监管非常豆腐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