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定制电影:你想看,我就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1 01:1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影院没你想看的影片?如今,你只需在“对号入座”网上填写电影订单,就有机会以低廉票价在大银幕上看到心仪影片。但电影拷贝来源仍是“观众定制”的最大挑战

  徐佳 周渊

  8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暑期档对这个城市的视觉轰炸威力不减。《蓝精灵》、《变形金刚3》、《源代码》、《赛车总动员2》等片名填满了各大电影院的排片表。

  文艺片《似水流年》在新光影艺苑的上映似乎有些不合时宜。这部由严浩导演、斯琴高娃主演的“1984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影片”无论从明星效应还是制作规模上看,都有些票房号召力不足。但它却在各大影院复制粘贴般的排片表中,独显一份清新。

  自今年3月起,新光影艺苑每周都会为影迷放映一场“与众不同”的电影,《追捕》、《太阳照常升起》、《钢之琴》……院线难觅其踪影的影片可能会在这里碰到。而它的组织者并非影院本身,而是一个影迷网站——“对号入座”。

  “将想看的片目通过网页向网站提交订单,只要有40个人都想看这部影片,即占座,那么网站就可以去安排这些影片的放映。”对号入座网上海站负责人黄丹妮向《第一财经日报》介绍道。而“对号入座”的名字本身即解释了它的创建愿景——“爱好电影的人希望在电影院看到自己喜欢的电影,而不是被动等待影院的安排,或者独自在家中观看DVD。”这种选择电影的自由度,也许开启了“观众定制”的新观影模式。

  “观众定制”新模式

  “对号入座”2007年创建于北京,直到去年才引入上海。创始人之一的王然告诉本报,他和朋友之所以要办这个网站,正是因为常常在电影院看不到自己喜欢的电影,“小成本电影和文艺片在影院待的时间太少,排的场次也不好,常常错过。更别提那些大多数无法进入电影院门槛的影片了。”

  当“对号入座”正式上线时,打出了颇具诱惑力的口号:“电影院没你想看的影片?没关系!在对号入座网创建电影订单,就有机会在影院看到它们。”这个宣言首先切中了文艺青年们在大众影院中“无好电影可看”的苦恼,网站也因此在豆瓣上迅速聚集了一帮文艺青年,这些会员自称“座儿”。

  “对号入座”的迅速扩张很大程度上缘于其操作的简易性,类似于自助餐。只要注册为会员,网友便可以将想看的片目通过网页向网站“下订单”,下单者超过40位,即可“占座”。根据网友们的需求,网站组织者去协调场地、租拷贝,所有影片均采用35mm胶片或高清晰数字格式放映,时间一般都安排在周末。电影票价也相对便宜:会员30元,非会员(临场购票的观众)35元,一般不超过40元。

  王然介绍,“对号入座”目前约有15000名会员,会员拥有点播电影与占座的资格。理论上讲,订单的实现最低需要40人占座即可。而影片能否上映,除了观众人数,还会受到片源和网站本身排片周期的影响。幸运的话,从提出订单到走进影院只需要2周,一般情况需要1个月左右,也有等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实现的订单。目前,对号入座每周末在北京、上海两地电影院各放映1~2部影片,全年80~100部。北京的放映场地固定在法国文化中心、蓬蒿剧场、电影资料馆等五处,上海则是新光影艺苑的一个可容300人的放映厅。

  “对号入座”北京站的页面上,记者发现即将放映的《钢琴家》有102个占座者;曾在文艺青年中掀起一股热潮的纪录片《草莓100%》最后一场放映迎来了259个占座者,页面显示占座超过百人的电影比比皆是。与北京的火爆程度相比,上海站的状况稍显冷清,最近放映的《似水流年》只有17个占座者,其他电影的占座者也只有寥寥十几人。面对这样的差异,黄丹妮坦言最大的困难在于知名度不够:“上海跟北京的文化气息不同,北京有很多文艺片的爱好者,但在上海还是大片比较有市场。”

  也有令人欣慰的时候。今年1月,在《新少林寺》上档期间,“对号入座”组织放映的《太阳照常升起》吸引了超过300名的“座儿”,反响极为热烈。4月,纪念张国荣的《异度空间》,以及林青霞早年主演的《滚滚红尘》也都满场。

  “我们提供了一个观看经典影片的机会,但是现在知道的人还太少,这一点是最大的压力。”黄丹妮说。为了扩大影响力,上海站目前的应对策略是,“一般保证只要有20人占座就放,我们不比北京有基础,所以并不按照40个人的标准来,我们的宗旨是即便只有五六人占座,只要条件允许也会放映。”

  向商业低头

  “对号入座”的放映单中既有《似水流年》这样的老片,也有《戒烟不戒酒》这种在院线快速“上下”的小成本电影,更有类似哈斯朝鲁的《剃头匠》、《长调》,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尼石》,谢东的《与你同在的夏天》等根本无法纳入院线视线的小众文艺片。

  但观众定制真的可以轻松实现吗?王然和黄丹妮都感到了许多来自现实条件的压力。“现在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场地、版权以及我们有限的资金。”王然说,观众的人数直接决定了网站的盈亏,而“座儿”们的随机性很难保证票房的稳定性。作为“非营利性放映”,京沪两地的“对号入座”票价均定为35元到40元,这些票房主要用来支付场地与拷贝的租赁费用。“像我们这种只放一场、观影人数又很有限的情况,票房收入远不如拷贝的租金;除此以外,一些老片子年代久远,放映前需要我们修片,路上的运输成本也很高。”王然如是说。

  “电影最终能否与观众见面还要取决于拷贝、场地等片源因素。”在“对号入座”网上,一些冷门的影片常年少人问津,订单虽不会被关掉,但等了两三年才得以放映的情况却也不少,更多的只能挂在网站上等待有缘人“占座”。因为坚持采用35mm胶片或高清晰数字格式放映,那些在国内缺乏放映许可证、无法取得拷贝的电影更不可能实现“你想看,我就放”的模式。

  大多数时候,拷贝来源是最大的挑战。电影发行方或影院并不乐意将拷贝出租,这既有商业安全的顾虑,也有制度规范的要求。而不少获得了国内放映许可证的文艺片根本没有机会上档,一些影片的版权仍然属于导演所有。比如,《剃头匠》、《与你同在的夏天》等片,都是网站直接与导演沟通协调后获得的,这无疑增加了放映难度。在上海,获得拷贝的过程更加困难,《太阳照常升起》的拷贝甚至是从北京快递来的。

  现实之下,“对号入座”有时候不得不牺牲掉一部分理想,比如对放映文艺片和经典老电影的坚持。在北京,网站也会提供团购式的“25元看《变形金刚3》”的场次。而它吸引最多观众的一次放映是彭浩翔的《志明与春娇》,“那次我们几乎是跟影院同步放映的,放的是粤语版,当时大概有六七千人占座。”王然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