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55公里票价平均只有3.5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2 09:14 来源: 经济日报

  坚持服务民生 打造城乡一体公交网络

  2006年莱芜市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车,农村居民的出行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离居民出行快捷舒适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为此,莱芜市按照城乡交通资源共享、服务共享的思路,提出了建设“大交通”、“大公交”的构想和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奋斗目标。

  莱芜市坚持高起点规划,一步到位,将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服务进行统筹谋划,编制了《莱芜市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及实施意见》,打破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分割的二元格局,将全市所有镇、村(居)全部纳入城乡公交范围,实行全覆盖。根据全市地形、路况和镇村实际,重点建设了“三位一体”的城乡公交网络,拓展市区公交网;完善城镇公交网;全面延伸镇村公交网;建设公交场站设施网。市财政投资4000多万元,在城区内规划建设港湾式候车亭96个,城区外14个镇全部建设高标准公交站,城镇公交主线上建设600处候车亭,镇村公交支线上建设500对站点牌,所有村都有停车点,方便群众就近乘车。

  坚持普惠民众

  创新城乡公交运行模式

  莱芜市在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过程中,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积极探索城乡公交运营新模式和发展新机制。一是坚持公益化。把解决农民的出行问题上升到事关民生和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把公交优先战略与方便农民出行结合起来,明确了城乡公交的社会属性和公益化定位,并将城乡公交列为党委和政府为群众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让城乡群众共享均等化的公交服务。二是坚持公交化模式。莱芜市从实际出发,把公交化模式作为改造提升农村客运的总抓手,既坚持公交标准又不简单地套用城市公交模式,积极探索符合农村特点的城乡公交化模式。三是坚持公司化运营。明确城乡公交的经营主体。市政府按照适度竞争、不搞垄断、优化配置的原则,根据公交企业经营资质及抗风险能力,对国有企业公交公司和国有控股企业长运公交公司授予公交特许经营专营权,期限为8年,并明确界定了两家企业的运营范围。企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员工化管理。城区公交和城乡公交有机衔接,搭建起城乡公交的新主体,实现了由个体客运到公交公营的跨越。

  坚持以人为本

  兼顾改革创新社会稳定

  在城乡公交一体化中,特别是车辆收购和线路收回工作,涉及资源重新配置和利益调整,事关个体业主的切身利益。为此,莱芜市充分考虑经营主体、补偿标准、补偿范围等问题,兼顾各方利益,切实抓好改革中的稳定问题。按照“由易到难、先开通后规范、积极稳妥”的原则,按线路边收购边开通。在整个公交化改造期间,实现了交接平稳过渡、有序开通。在明确了城乡公交的经营主体,提前停止新增、更新农村客运线路和车辆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收购补偿政策。企业共投资6970万元,赎买线路98条、客车347辆,历时37天。同时,尽量安置好从业人员,按照自主自愿的原则,企业拿出150个工作岗位对原从业人员优先安置,对证照符合要求的驾驶员,择优安置,解除了个体业主的后顾之忧。

  坚持政策倾斜

  建立长效服务保障机制

  莱芜市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实行“一个不变、两个倾斜、三个到位”。一是公交财政扶持政策不变,对城乡公交和城区公交实行统一的财政补贴,明确建设主体和资金筹措渠道。二是在政策、土地上实行倾斜。把城乡公交的建设、管理放在优先位置,城乡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性补贴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在政策、土地等多方面对城乡公交倾斜。新建道路全部将公交站场建设纳入工程规划设计中,建设资金列入工程建设资金计划,做到公交站场与公路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三是落实补贴机制到位。财政年度预算到位、政策性亏损补贴到位、燃油价格联动补贴到位。同时,健全完善了一系列服务保障机制,按照定线路、定班次、定时间、定票价、定站点的要求,规范运行,确保零距离换乘,确保安全有序。统一执行合理票价、统一服务规范、统一安全监管。建立城乡公交安全监管中心,制定统一安全标准,对所有城乡公交车实行进站管理,采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安装智能终端,及时掌握车辆运行情况,保证车辆安全高效运营。

  莱芜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运行,畅通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经脉”。一是方便了群众出行。目前全市共有各种公交车680辆、985个标准站台,城镇公交最长半小时、最短5分钟一班,镇村公交一般半小时一班,最远的乡镇距城里有55公里,现在进城用不到一小时。二是降低了出行成本。公交票价大幅度降低,使农村群众的平均出行费用由原来的每次7.5元降低到3.5元,客流量明显增长,平均达到每天3.5万人次,高峰时达到5万人次,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农村居民节省出行费用5000万元以上。三是促进了城乡融合。城乡公交的开通,拉近了城乡距离,不仅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加快了城乡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双向流动。四是优化了客运市场环境。城乡公交一体化从根本上解决了个体车辆无序竞争、安全隐患多等难题,实现了客运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五是促进了公交企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延伸公交网络,拓展了公交企业发展空间,成为公交客运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莱芜市地处山东省中部。全市面积2246平方公里,人口129万,辖两区、20个乡镇(街道办)、1070个村庄,交通四通八达,公路总里程3600公里,是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市。

  近年来,莱芜市把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按照“城乡一体、全域覆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车公营、公益服务”的思路,创新经营模式,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城乡一体大公交网络,实现了由农村班线客运到城乡公交化的平稳过渡,全市范围内实现村村通公交,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公交服务,成为山东省第一个村村通公交的地级市。

  文/莱 宣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