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我国首家低碳功能区出炉:概念很美 评价很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5 07:0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在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低碳 省 区 和 低 碳 城 市 试 点 工 作 的 通知》,决定开展“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的一年后,2011年8月30日,中国首家低碳功能区———安徽江南产业集中区的Z区项目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该项目建设运营方之一———北京理想伟业节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想伟业”)表示,总规划面积达4 .3平方公里、预计总投资高达400亿元人民币的Z区,将代表低碳功能区的国际最高标准。

  但记者却发现,Z区项目并非发改委批复的国家低碳试点,而是地方政府联合研究机构所为。而遍观全国,低碳概念自“十一五”期间提出以来,如一股春风般刮遍全国各地,我国许多城市发展都已打出“低碳”概念牌。有关专家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表示,在当前的财政税收体系、资源价值体系、考评体系都不对接的情况下,低碳概念虽能短期内服务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拉动地方经济,但能否真正落到工程项目上,又可否辐射整个经济带的发展,都尚待观察。

  概念很美,评价很难

  记者从理想伟业和Z区另一家建设运营方A E C O M公司了解到,它们将根据江南产业集中区的地域特征考虑Z区的产业布局,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科学安排工业、商业、服务业的比例,提出Z区设计的最佳方案,同时采用通过技术创新和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据悉,建成后的“Z区”将成为一座集工业、商业、居住、旅游等为一体,生活设施配套完善、环保低碳、现代服务业产业聚集的综合性低碳功能区域。“Z区”将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各种新能源,房屋建筑将采用隔热环保材料;为达到节能效果,建筑的朝向、通风、采光、间距等,都将通过科学模拟而确定。

  而理想伟业与A E C O M成立的中国低碳功能区建设运营的专业公司,计划三年内在全国打造三个“Z区”,五年内成为中国30个城市低碳功能区、低碳地产项目的建设开发运营商。

  业内人士透露,这一规划尽管“听上去很美”,但是对其进行低碳指标评估却很难。因为目前中国尚无权威的低碳城市评价标准与行业低碳评价标准。

  理想伟业董事长朱彬彬也承认,尽管根据“十二五”规划制定的节能减排指标,各省市区都纷纷开始低碳功能区的建设,但是我国缺乏满足国际标准又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功能区评价指标,还缺少有经验的从业企业。目前中国主营低碳功能区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的专业公司少之又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朱守先博士接受《经济参考报》专访时表示,目前低碳城市仍缺乏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

  他介绍说,今年5月,社科院城环所发布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最新成果,通过收集整理人均碳排放、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贸易、能源结构与碳汇(资源禀赋)、碳排放弹性、单位产品能耗和技术水平等方面数据,对低碳城市的指标模型进行优化。包括该指标在内的各机构的研究成果如果获得国家发改委认可,低碳城市有望从局部自愿试点转为试点硬性考核,并最终将城市低碳化考核推向全国。

  朱守先告诉记者,目前省级碳排放指标核算仍存争议,包括电力碳排放属地的计算、城市边界的确定等,业内正期待在核算体系方法学上达成一致。

  噱头很足,辐射较窄

  地处铜陵、池州两市中心城区之间的安徽江南产业集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个国家级示范区。区管委会副主任袁之应表示,首个“Z区”作为中国低碳功能区的标杆作品落户江南产业集中区,对整个区域建设将产生重大影响。

  他认为,首先,“Z区”的设计理念和概念,会深刻影响整个区域开发的理念;其次,在“Z区”内产业园落户的大多数是世界500强企业,这将大大提升江南产业集中区的产业竞争力;第三,“Z区”的建设将极大地提升江南产业集中区的品牌以及影响力,对整个区域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据悉,在安徽江南产业集中区落地的“Z区”仅仅是中国“绿色理想城”低碳建设宏伟蓝图中的第一站。当Z区建成后,中国安徽将拥有集世界最先进的低碳科技与完美区域布局规划于一体的“绿色理想之城”。

  “政府部门集中力量做一件事肯定能做到,但目前在安徽省打造低碳功能区主要得看有没有推广的价值和辐射整条经济带的可能性。”朱守先说,利用低碳功能区打造明星企业、明星区,势必会对工业园区有带动作用,也能见效明显,但这样的低碳功能区能否在皖江城市带一直做下去,却很难说,更难讲能够全省推广、助力安徽省顺利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实现经济结构性转型。

  名声很响,落实有限

  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表示,一年前公布的“五省八市”经过一年的打造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的试点,进展并不那么理想。“感觉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行动方案和进展,都是粗略框架 , 没 有 落 实 到 具 体 项 目 和 工 程上。”上述人士说。

  “无论是低碳功能区、低碳城市还是低碳省区,都不应该只是个称号或名誉,‘十二五’时期低碳发展不应再继续炒作概念,而是要真正从具体项目工程建设开始考虑。”朱守先指出,无论是像Z区项目这样遍及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出于拉动经济目的联合研究机构自行打造的项目,还是如“五省八市”低碳试点一样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国家级试点项目,真正落到实实在在的工程项目上的,实在有限。

  他认为,有些城市基础并不是特别好,人才、技术等方面并不具有相关的资源政策优势,打“低碳”这张牌,可能有政策、资金方面需求和考虑。但经济发展都是有阶段特征的,全国600多个城市不可能都成为低碳试点,发展水平都一样。而即便被批复为国家级项目,一个“低碳”的称号或荣誉也无法长时间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积累和基础。

  他同时建议,地方政府与其扎堆“低碳”概念,不如踏实去做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等方面的项目。“像‘五省八市’试点,只有发改委的政策支持,没有资金支持,但是‘节能减排’试点则因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国家有财政支持。”他说,目前城市发展谈“低碳”,应更多是从技术和教育的角度出发。

  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低碳研究中心主任杜少牧对此也表示,低碳功能区在未来的大量建设,一方面将对我国实现节能指标作出贡献,最重要的是将改变人们对很多事物的理解,改变人们的很多习惯,而这些习惯的改变给地球带来的是更少的消耗、更少的伤害、更多的建设、更多的美好。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