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帮村:威海工商联探寻新工农联盟之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6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威联宣
一边是背靠黄土、经营薄田的贫苦农民,一边是勤劳致富、腰缠万贯的民营老板。贫富差别,曾经在他们之间一度筑起鸿沟。最近,在胶东半岛的最东部,他们却逐渐地心贴起心,手拉起手。威海市工商联组织的“百企帮百村”活动,为他们构筑起充满和谐的平台。
破解“三农”收获多赢
“我们开展的这次活动是一举多赢。”威海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张德谈起“百企帮百村”,脸上写满自信,掰着手指一一介绍阶段性成果时如数家珍。
“活动进展非常顺利,得益于多年来很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一直在分头参与公益事业的好传统。”生在当地长在当地的“老板们”,从没有割舍过与家乡农村、农民那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工商联搭建的平台上,单兵作战变为集体帮扶,整合后的资源很快发挥出巨大力量。”
多赢之一:农民得到实惠。威海市工商联在一次调研中了解到,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快步发展相比,“三农”问题同全国一样步履沉重。各级党委、政府千方百计为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发展作了大量工作,但“三农”问题远未彻底解决。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在小康路上迫切需要有人拉上一把,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
“组织民企帮村、带动农民致富,不是率性而为,需要有坚实的基础支撑。”威海市工商联调研发现,“民营企业已经形成一个庞大并正在迅速膨胀的社会群体,大都资金雄厚、人才济济,有能力帮扶农村;全市民营企业的老板绝大多数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乡音未改,故土情深,他们帮扶乡亲会真心实意;老板们市场经验丰富,帮扶项目突破口选择眼光独到,切实可行。”
“百企帮百村”开展后,参与帮扶活动的会员企业,纷纷面向贫困农村,面向弱势人群,办实事、办好事、做善事。
多赢之二:“老板”得到提升。“金钱对企业老板来讲,只是挣多挣少的问题,而对有些人来讲,则是救急、救命的钱。把可花可不花的钱省下来,资助贫困群众,既是义务,也是责任。”威海森威房地产公司老总看到受捐助家庭的困境,感慨万分。
威海杨正权实业有限公司经理杨正权,长期热心公益事业,被誉为“好人杨正权”。1999年,有关部门组织几位个体私营业主到泊于镇资助特困生,本来打算资助5名孩子的他,看到一双双渴望的眼神后,想起童年时期挨饿受穷的窘境,心酸了,当场决定资助10名贫困孩子。从那一刻起,爱心持续涌动,至今先后帮扶了十几个贫困村,资助了80多名贫困孩子,帮扶资金达120多万元。
多赢之三:社会和谐稳定。农民和民企老板,因贫富差距,逐渐形成两个心存隔膜的群体。受一些因素影响,部分农民对民企老板产生偏见。
威海市工商联调研发现,绝大多数民企老板及其家族成员,非常渴望得到社会的公正评价,尤其是得到家乡父老和企业所在地农民兄弟的尊重和理解。他们有帮扶农村、资助农民的意愿,不少农村干部群众也迫切希望得到扶持与帮助。
“‘百企帮百村’活动,为双方搭起了消除误会、沟通感情、化解矛盾的平台,让农民得到实惠,老板赢得理解。”乳山市官地建筑公司董事长宫云轩,2004年曾投资20万元为家乡修了一条街。有一天,他驾车回家适逢村民在刚建好的街道上赶集,看到宫老板的车,群众们“唰”地让出一条通道想让他尽快过去,宫云轩感动得热泪盈眶。
杨正权以前回村没人理会,现在一回到村里,老百姓都抢着往家里领,喝水、吃饭。随着帮扶活动的延伸,件件实事都办到农民心坎里,帮扶一户传遍千家万户,帮扶一村传出十里八乡,感人的场面一个接着一个。
宋家洼巨变见证牵手之约
“书记,您可别走。”听说党支部书记宋光任满,准备回到派他出来帮扶的企业,70多岁的苗丰林老汉挑着担子,装着鸡蛋,拦住了早晨在村里察看旧村改造工程的宋光。
原来,2001年10月,威海市德顺房地产公司为响应市工商联号召,参与“百企帮百村”活动,与经济开发区宋家洼村建立了为期3年的帮扶关系。现在期满,宋光该回公司了。
宋家洼村原来在周围非常有名,他们的“穷、乱、爱上访”远近闻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动荡不安,村政务曾一度被黑势力把持,民怨很大。要想村风安定有序、村民人心思上,早日走上致富路,必须有一个坚强、公正,能让人信服的带头人,建设一个好班子。经过市领导再三做工作,和宋家洼结成帮扶对子的威海市顺德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刘德顺认识到,“捐出一个已经培养多年经验丰富的副总,到农村担任致富带头人,对企业是个损失,但对期盼走出困境的贫困群众来说,可能更有好处,理应舍小家顾大家。”
在刘德顺的依依不舍中,在宋家洼百姓的深深期盼中,威海市顺德房地产公司副总经理宋光走马上任,勇敢地挑起了党支部书记的重担,成立了新一届党委班子。
新班子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稳定,郑重地许下了“不搞内耗,一心发展,千方百计把村集体经济搞上去,做到一年一变样、3年大变样,每年提高村民劳保福利500元,每年三大节发放村民福利,全面安排村民就业”的承诺,开始了艰苦创业。
为壮大集体经济,村党委下了三招棋。第一招是建设标准厂房,大搞招商引资。2002年,他们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投入使用了第一座7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目前全村改建、新建标准厂房面积达到32000平方米,总投资达到2500万元,厂房全部对外出租,年租金收入达到250万元。第二招是强化村办企业管理,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村集体投入的企业,都与负责人签订考核责任状,定期考核、年终兑现,按当年完成的资产保值、增值、上缴利润和承担村民福利情况,给予奖惩。第三招是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村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业户达90家,从业人员270人,集体商业网点房出租年租金近30余万元;村民仅靠出租房屋一项,人均增收近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