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收编山东地炼 地炼意见不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6 03:1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艾一峰
作为国内成品油市场中地位特殊的区域,山东一直是各路石油巨头的必争之地,在此前中石化对山东民营加油站发起强势收编后,中石油也开始在山东悄然布局。
一年前,山东21家炼厂试图通过组建“大炼化”集团以对抗垄断坚冰,但时至今日,这一抱团取暖的组建计划仍然没有实质性进展。当地一名民营油企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由于没有强力的机构引导,原本试图十指抱拳谋求更大话语权的设想也不得不就此搁浅。“但无论如何,民营企业还是要生存下去,这条路走不通就只能选择另一条。”
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会长刘爱英向本报记者证实,日前,山东地炼正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下称“中石油”)洽商组建合资公司,并拟在合资成功后,以该公司名义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原油进口权,彻底解决山东地炼的油源短缺难题。
“推动这件事的是山东省油区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山东油区办’),此前双方已经有过多次接触。”刘爱英说。
虽然中石油布局山东的具体细节尚未公布,但长期以来,中石化在山东炼化市场控制的份额占据了半壁江山,而此次中石油对民营炼厂的收编之举也被业内人士看作是石化双雄的“暗中搏斗”。
“中石化在山东的势力一直很强,但如果中石油能够把炼化生产企业整合入编,中石化的地位也势必会受到影响。”上述民企负责人说。
中石油“密谋”
虽然国内各大石油巨头都相继进入山东半岛,依托胜利油田在山东已经抢占先机的中石化依旧拥有当地市场的大部分控制权。但随着中石油的介入,这一格局也或将在巨头的厮杀间被改写。
据媒体报道,中石油图谋抢夺市场的计划已酝酿数月,早在今年4月份,山东油区办就已经与中石油多番接触。记者了解到,此次合作计划由山东油区办出面聚拢地炼企业,共同组建一个拟用名为“山东省炼油投资有限公司”的联营公司,然后该联营公司再与中石油合资成立新公司。
针对中石油的悄然布局,一名知情人士则向本报记者透露,中石油在进入山东地区时就已经和山东省政府达成了协议,希望日后能对山东的燃料油市场进行整合。
“当时双方并没有形成文字性的协议,但基本意见一致,中石油早就看到了燃料油市场的利润空间很大。”上述知情人士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2010年,中石化、中海油相继成立燃料油公司后,中石油争夺国内燃料油市场份额的计划就已经提上日程。
“中石油的燃料油公司成立时间比其他公司都早,在看到燃料油有利可图后,中石油随后的投入也逐步加大。”知情人士说。
本报记者从多位民营油气负责人处获悉,相比原油,国家对民营企业进口燃料油的政策较宽松,从国外进口燃料油也成了山东多数地方炼厂获取油源的主要渠道,而通过精细加工,燃料油的利润也极具吸引力。
“山东地炼对国内成品油市场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中石油担心地炼从国外拿油后再进行抬价,所以才提前下手。”一名民企负责人说。
据其透露,民企从新加坡等地进口燃料油的比例占据了70%之多,很多地方炼厂甚至在新加坡等地成立了进口燃料油的贸易公司。“但路子多的企业毕竟是少数,对于多数民企来说,还是希望能借助中石油的央企背景保证油源。”
记者了解到,目前,成立联营公司的初步方案是山东省油区办出资1.5亿元,山东地炼企业各出资5000万到1亿元,出资总额在10亿元左右,而中石油方面初步接洽提出的条件是,要至少控制新公司50%的股权。
地炼意见不一
中石油的“招安”对于一直在垄断阵营中夹缝求生的山东地炼来说无疑是新的突破口,但面对尚未明确的利益分配,在一部分企业明确表示参与意愿时,实力相对较小的炼厂则还在观望。
山东胜凯集团石化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贾相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明确表示,企业愿意参与联营公司的组建,由于此前已经饱受油源困局,背靠中石油这棵“央企大树”则无疑能多几分保障。
“能实现油源渠道多元化毕竟是好事,尤其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油源就是企业发展的命根。”贾相晟说。
但与贾相晟意见相左的企业也不乏少数,在经历了多次抱团取暖未果后,其中联营公司的股份分配是其衡量日后利益回报的因素之一。
山东淄博一名匿名民企负责人向记者坦言,虽然组建联营公司能够拓宽油源,但如果中石油控股,民企的话语权势必会受到限制,这也让“中石油在日后的配额分配等方面是否能切实充分考虑民企的利益充满了变数。”
“中石油自己也有炼厂,在油价高企时,中石油肯定会首先考虑自身的利益,到头来民企能拿到的油还是少数。”上述匿名人士说。
本报记者致电山东油区办,一名官员表示目前正在和中石油方面就权益占比进行磋商,并表示将最大限度地保证地炼企业的利益。
“山东地方炼厂是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纳税大户,每年缴纳税收2000多亿,我们希望能通过合作让企业健康长久地发展下去。”上述山东油区办官员说。
公开资料显示,未来几年地炼企业加工原油所占的比重将稳步攀升。预计2012—2014年期间,原油所占原料的比重将以每年6%—8%递增,且将在2014年迅速超越进口燃料油炼制量,至1850万吨,占比50.5%,相比2011年增加895万吨/年,增加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