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双轨制”亟待金融再改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7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评论员张立栋
随着近来上市公司中报披露进入密集期,一个早已显露却未被足够重视的现象呈现在人们面前:有越来越多上市公司介入了“高利贷”,而这些放贷行为在合法外衣之下暴露出越来越大的风险。
最新数据表明,至少有近70家上市公司通过委托贷款形式进行资金借贷生意,涉及金额数百亿元。而这些利率远高于银行的委托贷款风险显现:有相当数量委托贷款被借方申请展期,时间三个月半年不等;更有一些公司公告暗示其借款对象还款困难。
我们认为,相当数量上市公司热衷高利贷并成为影子银行,除增加上述公司自身风险外,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金融市场事实上的“利率双轨制”已愈发严重,这种现状持续下去必将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质量和发展基础并造成连锁债务违约。在未来的几年内,“三角债”问题将再一次上演。
简而言之,利率双轨制是指官方利率和反映实际需求的黑市利率并存状态。
我们认为,“正规”信贷体系内的价格和体制外资金价格严重背离已到十分危险地步。
一方是7%左右的商业银行指导利率水平,另一方却是高达20%以上的“委托贷款”利率;而据了解,民间借贷市场上利率更是高得惊人,然而动辄50%以上的年利也能吸引到不少资金饥渴的企业。
这说明什么?扭曲的资金价格说明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发生严重紊乱。体制内外资金利率间的巨幅差价滋生出一大批坐收渔利的资金掮客,同时培养了既得利益企业如大型上市公司、垄断型国企热衷资金运营而忽视主业的短期行为。
更为严重的是,利率水平的扭曲严重伤害了那些贷款无门中小企业的切身利益和市场信心。
有报告指出,以当前中国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为基准,其平均长期资产回报率约为4.5%左右。这意味着当前中国企业所能够承受的融资成本为7.5%左右。
而这恰和商业银行一年期平均贷款利率相差无几。
换句话说,许多中小企业之所以用远高于承受底线的价格来融资,根本是出于万般无奈——商业银行借贷无门只好求诸畸高的民间借贷市场。由此可见,其融资目的根本不是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而更多是用于维系即将断裂的资金链条,这是一种拼命式的饮鸩止渴。
对此,有人开出药方,呼吁银行放低门槛,更多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安排。在我们看来,与其增加这种“尽其社会责任”般的优惠贷款,不如从资金供给入手,解决中小金融机构的牌照问题。很显然,指望大型金融机构更多安排中小企业乃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并不现实。从商业原则出发,唯有更多中小金融机构才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现实选择,而其前提则是让更多民间资本合理合法地进入借贷市场。必须强调的是,在开放更多牌照的同时必须辅以加速利率市场化,使得利率水平能够反映真实需求。也就是说,在加大供给的同时放松价格管制才是避免市场投机行为、维护市场稳定的良方。
当前,中国货币政策正在面临是继续收紧银根以狙击通胀,还是正视现实以合理价格给实体经济补充资金血液的“两难”之间。有人说目前阶段不利于深化新一轮金融改革。
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或废于“两难”,或于“两难”中发力推进。现在,这个时间窗口已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