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越来越多孩子“在家上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7 05:40 来源: 东南快报

  ……自己带孩子‘在家上学’。在我原来的生活圈子里,算是特立独行了。然而,这次研讨会才真正让我看到什么叫‘小巫见大巫’……”

  广州六月小学堂创办者叶万红,在博客上如是述说自己参加“在家上学”项目启动研讨会后的感受。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这个研讨会,前不久在云南大理举办。

  当下,许多中国家长尤其是城市中的家长对中小学教育有诸多不满,他们开始用行动表达:让孩子在家上学或者进入私人办的私塾、学堂。

  目前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云南等地存在大量在家上学的个案。教学阶段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形式包括:父母在家教孩子,亲戚朋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一个区域的孩子共同学习,小规模的私塾、学堂,等等。其中有些已初具微型学校规模。

  逃离北京 办中国的“夏山学校”

  研讨会的承办方大理苍山学堂,建在云雾缭绕的苍山半山腰。

  学堂的创办者陈阵今年初“逃离北京”,他诗意地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为了让孩子逃离永无止境的作业、愚蠢的考试和绝望的体制,我们逃离北京,来到大理。”

  陈阵只打算收15个学生,包括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在这里完成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

  他们具体而远大的理想是办一所中国的“夏山学校”。夏山学校(英国)创办于1921年,是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之一,作为因材施教的典范而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

  “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最自然的环境,让他们在不打扰别人的原则下,在上大学之前学他们想学的,做他们想做的。在自然的怀抱里,在苍山洱海之间,在树林和茶园之间,在野生和放养的动物之间,在熏陶和自我探索之间,在自由自律之间,快乐学习。”陈阵在向这一目标努力。在今年暑假的入学体验班里,每天到山上采蘑菇成了学生的必修课。

  陈阵在大理新结识的朋友吴刚,他的小孩早慧,上到四年级就不愿去学校读书,于是吴刚把公司停掉,带孩子客居大理。目前吴刚15岁的儿子自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思考问题已经相当有深度。

  “现代孟母”办了小学堂

  叶万红被自己的父亲称为“现代孟母”,为了给孩子寻找适合的幼儿园,这个师范专业毕业、曾经当过公办小学校长的母亲在广州搬过四五次家。今年,孩子要上小学了,却找不到满意的学校。在几位家长的鼓励下,她把家里的房子卖掉,租一套一层的房子办起了学堂。她说: “现在我想明白了,教育就应该像妈妈给孩子做的饭一样,是营养的、可口的、温馨的。”

  像叶万红这样,几个家长自助教学,或者干脆办成小学堂的教学形式,目前在各地都开始出现。

  以北京为例,日日新学堂就是4个家庭为了4个孩子读书、在2006年互助办起来的小学堂。现在日日新学堂在沙河边上建起了一座法式校舍,幼儿园部有100个孩子,小学部有50个学生。

  教育需求多样化催生“在家上学”

  让众多在家上学或者互助上学的家长聚集到大理的,归功于一位叫徐雪金的浙江人。他在义乌创办了“在家上学联盟”的网站。

  徐雪金在论坛中这样自我介绍:“我,一妇男,带两个自己的孩子和外甥在家上学。大女儿7岁,不上小学;小儿子2.5岁,不上幼儿园;外甥3.4岁,不上幼儿园。”

  “在家上学”研讨会最小的一位参与者是刚刚年满12岁的袁小逸。“我也到学校上过一两个学期,后来不愿去了,学得太慢。”袁小逸在父亲的指导下,不仅已经学完了初中课程,还写了自传《私塾女孩袁小逸》。她还是一名小先生,从4岁起就教同龄小孩,如今在父亲创办的学堂和网上课堂教英语。

  在家上学的实践者多是男性家长

  有意思的是,选择在家上学的实践者中,男性占了大多数。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看来,父亲更多参与孩子教育是网络时代的一个新信号。在工业化社会以前,下一代的教育主要由家庭完成。工业时代的社会分工细化,学校教育一家独大,传统的家庭教育逐渐衰弱甚至被忽视。进入网络时代,生活及社会交往方式发生变化,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获取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于是,家庭教育的功能被重新正视。

  “目前,我国‘在家上学’的实践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呈现多元,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重视家庭教育的价值,重视家长的直接参与,强调对儿童的爱和尊重,实施以每一个学生为本的个性化的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这一实践顺应了社会结构分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增加教育的选择性、丰富性和提供高品质的教学,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具有重要价值。”据中国青年报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