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青藏电力联网工程采访纪行(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8 09:5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青藏电力联网工程采访纪行(图)

  8月25日,海拔3800米的拉萨换流站,参与青藏电力联网工程建设的山东送变电工程公司员工正在进行高空作业。该工程线路最高处海拔5300米,平均海拔4650米,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线路占线路总长的87%。

  

青藏电力联网工程采访纪行(图)

  在海拔2800多米的青海格尔木,一架卡—32型直升机成功吊起2.2吨的铁塔材料,这是我国高海拔地区首次应用直升机吊装电力铁塔,为直升机在青藏电力联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成功探索。

  

青藏电力联网工程采访纪行(图)

  8月28日,青海送变电工程公司员工在海拔4600多米的青海沱沱河施工段轮流休息,恢复体力后再上塔作业。

  

青藏电力联网工程采访纪行(图)

  8月28日,一只藏原羚路过新矗立的电力铁塔旁,好奇地打量。

  

青藏电力联网工程采访纪行(图)

  8月26日,电力员工在西藏那曲县门地乡为村民讲解用电安全知识。

  

青藏电力联网工程采访纪行(图)

  8月26日,西藏那曲县门地乡16村的尼代老阿妈正在制作酥油,热情招待电力职工。

  

青藏电力联网工程采访纪行(图)

  8月29日,海拔2800米的青海格尔木换流站,来自黑龙江送变电公司的女工们为防极强的紫外线照射,上工时都把面部包得严严的,但每个人都特别开朗、自豪。

  

青藏电力联网工程采访纪行(图)

  余邦顺(格尔木换流站的青海送变电工程公司女工):“我吃苦,我奉献,我快乐!”

  

青藏电力联网工程采访纪行(图)

  马师傅(在格尔木换流站安装设备的工人):“高原缺氧,但我们能克服!”

  

青藏电力联网工程采访纪行(图)

  刘文鼎(在拉萨换流站施工的山东送变电工程公司工人):“建好青藏电力联网,为青藏高原老百姓造福。”

  

青藏电力联网工程采访纪行(图)

  小王(在格尔木换流站施工的青海送变电工程公司工人):“能参建这个工程,值了。”

  编者按 当前,全国新闻工作者正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本报摄影记者积极响应,拿起相机深入基层,用镜头讲述鲜活生动的故事,展现基层一线的新风新貌。

  有这样一个工程,目前在西藏、青海一些尚未通电的偏远高寒地区受到农牧民的特别期盼,他们视其为“电力天路”,这就是正在建设中的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

  该工程是贯彻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23项重点工程之一,将使青藏高原电力供应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在国家电网及西藏、青海两省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占重要位置的艰巨工程。青藏电力联网工程输送能力为60万千瓦,工程总投资162亿元,包括西宁—格尔木750kV输变电工程、格尔木—拉萨±400kV直流输电工程和藏中220kV电网等配套工程3个部分,线路全长3088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输变电工程。

  该工程自2010年7月29日开工,经过3万多名电网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努力,克服了高原冻土、生态脆弱、建设者生理保障等世界性难题,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计划于今年11月份投产。

  青藏联网工程建成后,西藏将与青海实现电网联网,结束西藏电网孤立运行的历史。通过这条线路,在西藏冬季枯水缺电期从青海向西藏送电,而在夏季丰水期由西藏向青海倒送电,成为连通青藏地区的能源大动脉。再过一段时间,西藏通过城市电网改造,农牧区实施“户户通电”工程,70万目前因居住地十分偏僻、交通极为不便而尚未用上电的农牧民,将完全告别点酥油灯的历史。

  在世界屋脊施工,各方面条件的艰苦不言而喻,工程技术的特殊性、复杂性可想而知。青藏电力联网工程的建设者提出,要建设“安全可靠、优质高效、自主创新、经济节约、绿色环保、和谐平安”的世界高海拔高原直流输电精品工程,全面掌握高海拔超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工程启动以来,完成高寒地区电气设备过电压与绝缘配合、高原多年冻土基础设计与施工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了高原电网工程建设生理保障体系研究,取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技术成果,完善高原直流输电技术标准体系等一系列成就。同时,“设施标准、行为规范、施工有序、环境整洁”的文明施工方式在青藏高原成为一道新景观。

  8月底,记者从西藏拉萨到青海格尔木沿途采访了这一工程,用镜头记录这条“电力天路”是如何延伸的……

  [采访感言]

  我见证 我感动

  8月末,青藏高原,我们采访组驱车从西藏拉萨到青海格尔木,翻过唐古拉山口、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历时8天,行程1000多公里,深入青藏电力联网工程施工现场,采访报道工程建设者们是如何搭建“电力天路”的。

  青藏电力联网工程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输电工程。对建设者来说,必须面临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对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劳动能力所构成的极大挑战。“吃苦耐劳”“甘于奉献”“舍小家为大家”……这些耳熟能详的报道用语用在这里显得特别实际、特别准确、特别有说服力。

  工程建设者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尤其是在偏远的高寒地区、荒漠地区、深山峡谷地区及浩渺海疆上的建设工程,艰苦程度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此次采访中,我的镜头始终对着施工一线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因为他们的努力与付出深深感动着我……

  “电力天路”正在延伸,雪域高原上的工程建设者们,后会有期!

  (责任编辑:曹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