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发展"副业"收获颇丰 上市公司"不务正业"的背后(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8 12:0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发展"副业"收获颇丰上市公司"不务正业"的背后(图)

  吴名遂 绘

  资本市场频频上演“暴利神话”,很多身处其中的上市公司也耐不住寂寞,纷纷投身投资理财事业,有的甚至当起了“款爷”,委托放贷,坐收高额利息。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购买理财产品和发放“委托贷款”的上市公司均不下于50家,涉及资金总额超过300亿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不务正业”,而发展这些“副业”收获颇丰,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市公司上半年取得非经常性收益同比增长80.98%,非经常性收益占净利润的比重也从去年的3.57%上升至4.81%。如此收获,究竟是福是祸?

  “不务正业”五花八门

  盘点上市公司的“不务正业”,方式可谓五花八门。

  最受关注的就是今年以来的上市公司“放贷热”。截至今年8月底,有关上市公司发布委托贷款的公告共计117份,涉及64家上市公司。而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委托贷款额增加7028亿元,同比增加3829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增委托贷款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20%。从结构上看,上半年委托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达9.1%,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成为2005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

  上市公司大量放贷,且贷款利率普遍高于市场利率。如卧龙地产、卧龙电气、武汉健民、钱江生化、宁波维利等多家上市公司的委托贷款涉资上亿元。其中,医药企业武汉健民向汉口饭店发放的一笔委托贷款,就占了武汉健民自身流动资金的六成,利率高达20%。京山轻机在今年3月、4月,也陆续向湖北华尔靓科技及湖北康龙置业有限公司发放了数额为6000万元和4000万元的委托贷款,贷款利率分别达到15%、16%。

  除了当“款爷”坐收利息,上市公司对理财产品也爱不释手。根据有关机构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共有90份上市公司理财方面的公告。中卫国脉、云南白药、华兰生物等多家上市公司都公布了使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告,其中,兆驰股份的“理财”经验甚是丰富,今年共购买银行理财产品9次,涉资额高达9.26亿元。

  此外,参股其他上市公司或是交叉持股,一直是上市公司热衷的盈利方式。以服装制造为主业的雅戈尔在金融投资方面可谓经验丰富,公司上市第二年,就投资参股中信证券,成为中信证券的第二大股东。与此同时,公司也参与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及进行私募投资,并通过减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获得投资收益。今年以来,雅戈尔相继参加了黔源电力、广百股份、新疆众和、中金黄金等12家公司的增发计划。从公司前不久公布的半年报来看,其投资收益高达9.43亿元,占其营业利润的比重高达77.18%。与雅戈尔一样,TCL集团、深康佳、两面针、南京高科等都曾试水资本市场,在A股市场买进卖出。

  另外值得一提,今年来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避险资金大量涌入大宗商品市场,推高资源价格。这也吸引了不少上市公司开始“涉矿”。京东方就通过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投建生产线,而获得该市政府为其配置的10亿吨煤炭资源。大元股份则通过直接收购矿业公司的方式“涉矿”,其收购了新疆世峰黄金矿业有限公司52%股权,鼎立股份收购金湖浩矿业公司51%股权,紫金矿业也收购了位于吉尔吉斯斯坦的奥同克公司60%股权等。

  逐利同时也有无奈

  上市公司之所以“不务正业”,除了固有的资本逐利本性外,也有一些无奈。

  在当前融资压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资本投入回报率已经追不上银行的贷款利率。不完全统计显示,上市公司平均投入资本回报率 (投入资本回报率=息前税后经营利润÷投入资本)仅为4.07%,远低于眼下银行6.65%的一年期贷款利息。如果再加上银行贷款的各种中间环节及附加成本,企业最后从银行取得贷款的利息费用甚至会超过10%。而在实业收益率低于资本收益率的背景下,资本总是要追求平均利润率的,这种反差之下,上市公司极有可能会大规模收缩行业内投资,特别是民营上市公司,大举将资金转向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也就在情理之中。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国内通胀压力居高不下,而在成本压力下,上市公司经营利润率下滑,加大主业投资、扩大生产的意愿也受制约。

  与之相反,今年以来上市公司“不务正业”,却有着不错的收益。以委托贷款为例,东方通信是今年投入委托贷款最多的公司之一,至7月19日公司已发放贷款3.4亿元。这超过3亿元的委托贷款平均利率在11%左右,初步计算,一年下来东方通信委托贷款就可收益3700多万元,而公司去年净利润不过9800多万元。据了解,东方通信2000年以前净资产收益率每年维持在10%以上,但此后每况愈下,近两年虽有好转,但也只有4%多,与此同时公司的销售净利率近几年也不足3%,这些数据相对于10%以上的委托贷款利率,自然差远了。

  从刚刚披露结束的半年报来看,投资理财收入也给上市公司带来了不少的“实惠”。中卫国脉就是典型例子,由于重组进展不顺,现有业务难以摆脱困境,公司今年一季度亏损269.09万元,而上半年净利润亏损额为268.36万元,也就是说,公司第二季度实现了扭亏。主要原因就是理财收益,今年上半年,中卫国脉先后使用5亿元购买理财产品,财务报告显示其实现投资净收益共计1117.14万元,凭借这笔理财收益,公司业绩似乎有了好转迹象。除了中卫国脉,拿出40亿元投资理财的海螺水泥也收获颇丰,半年报显示公司投资净收益达8772.90万元。

  潜藏风险不可小视

  尽管上市公司热衷于“以钱生钱”有着不少收获,但如此“不务正业”却也为市场埋下不小的风险隐患。业内人士指出,眼下上市公司主业不济副业来补,从业绩上来看,似乎找到了一种平衡。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一方面,投资理财带来的收入增长,很大程度上左右于市场行情,风险难控,往往使上市公司暴露在市场巨幅波动的系统性风险中,最终损害公司的盈利质量,甚至动摇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上市公司委托贷款同样如此,高收益伴随高风险。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都有自身经营的主营业务,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企业的投资项目选择只有更多地考虑战略上的相关性,把资源主要投入到主营业务中,才能保持其在主营业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稳健地为股东创造财富。当下,仅仅因主业投资回报率偏低,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偏离主业,进行投资理财或是高利放贷,短期内为企业创造了不小的利润,但企业资金是有限的,过度的金融投资必然导致对主业投资的削弱。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趋势十分危险,最终会导致实体经济的空心化。

  上市公司“不务正业”风险不可小视。这在刚刚披露完毕的半年报中已有所显现,在副业投资中,并非所有上市公司都稳赚不赔,也有一些出现了亏损。同时,上市公司委托贷款也遭遇了被迫延期的风险。如莱茵置业7月11日公告称,去年7月14日向子公司杭州莱德公司提供的1亿元委托贷款即将到期,公司同意委托贷款期限在原基础上延长半年至2012年1月14日,贷款年利率由9.18%调整为12%。香溢融通也有多笔委托贷款被迫延期。业内人士表示,委托贷款到期后逾期,不排除借贷双方因合作关系良好而愿意继续延期,免去重新办理委托贷款的麻烦,但至少已说明借款企业还款能力出现了问题。而这些风险将全部由发贷企业自身承担,如果再没有担保,上市公司股东也将受到牵连。

  令人担忧的是,进入下半年以来,上市公司的“不务正业”正在愈演愈烈,不但投入资金越来越大,参与的公司也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应未雨绸缪,对上市公司“不务正业”适时加以规范和约束,以免大面积引爆地雷,最终不可收拾。

  (责任编辑:单晓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