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墨西哥微博案与言说的底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3 01:1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最近,墨西哥一名数学教师马丁内斯和另外一名广播员布拉沃因“利用微博(http://weibo.com)传播谣言、破坏公共安全”被捕。这名数学教师声称自己“没有任何恶意,只是在网上转发了几条从别人那里获取的消息而已。”但是,不经意的举动却造成了一场灾难的发生:当天当地共因此发生至少26起车祸。

  墨西哥的微博案,对我们很有启示意义。马丁内斯或许本无恶意的发帖,却造成了悲剧,而灾难的发生,又与微博这个传播工具的特性密切相关。微博的转帖功能,使得信息的“病毒式”复制成为可能。原始信息经过不断的转帖,在大量传播之后,所能产生的影响却非发帖者所能控制、所能想象。

  无疑,微博作为一种自媒体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140字之内的空间虽然狭小,却打开了一片新的信息传播天地。微博的转帖与评论功能,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使得参与者的互动更为便捷。不过,微博空间里的内容也确实良莠不齐,其中以谣言的传播为代表,腐蚀着微博的生态。

  经常使用微博者都很清楚,在微博上,不实的信息甚至谣言确实不在少数。大大小小的不实信息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有的自生自灭,有的让人一笑了之,有的则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无论如何,谣言的蔓延是每一个微博营运者都不得不高度重视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因为微博是越来越重要的公共言论平台,对于微博谣言问题,远不止是几个微博营运商需要关注的问题。

  于是央视开始发问:谣言泛滥,微博的伦理底线在哪里?这个发问,得罪了许多网民。许多人开始联想,借此作为对央视的回击与批评。其实,追问微博的底线还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追问底线不等于否认微博的作用,如果硬要这样理解,就有些不够理性,偏离正常逻辑了。

  比如,微博上有人在指责某企业的问题时,冠以“听说”开头,至于“听说”后面的内容是否确切,并不在其考虑之内。微博好发,影响难消,一旦不确切,发帖者或删帖了事,但传播开来的负面影响给当事企业造成的利益受损,却没人关心了。在今日之信息传播环境之下,很多人往往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即便当事企业事后解释说明,也难以完全消弭影响。

  又比如,上海市少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收80元的事情,被描绘成红十字会硬性摊派,自愿参加也被说成强制收费。鉴于“红十字会”这些字眼牵动着大众的敏感神经,此事在微博上传开后,也引发轩然大波。此等以讹传讹的事情,此等不负责任的发言、评论与转帖,确实冲击了微博应有的伦理底线。所谓微博的伦理底线,事实上正是每个发言者在公共空间发言应持有的基本底线。

  一位知名的舆论学者认为,“微博谣言”是个伪命题。在他看来,绝大多数发帖者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新闻学训练,所发帖若有不确切乃至夸张演绎成分,也不足为怪。他认为,只有那些恶意造谣的,特别是源自商业因素而恶意中伤的,才算是真问题。他用“无影灯效应”来做比喻,意指每个人的观点都有不全面之处,就好比每一盏灯都有“灯下黑”。

  在我们看来,这个观点并不妥当。以有否受过新闻学训练来衡量发帖者的能力,显得勉强;以是否恶意造谣来评价谣言的性质,只能是一个评判标准——很多时候,不管你是否有意,后果都是真实地摆在那里。因此,谣言问题确实已经成为微博空间的一大疾患。有识者在不断呼吁:微博不能成为谣言的乐园。

  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监管的角度看,如何阻止谣言的传播,都是新媒体时代的一大难题,但每个微博主体,对此应有起码的认知。你可以说,这是个自由的平台,可以随意发言。但是,如果你对自己的言语都不愿意负责,还能指望这个社会对你负责吗?从涉及微博谣言的种种案例中,人们当有所反思,有所感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