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质量强国之路从质量安全起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5 07:1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质量强国之路从质量安全起步
近年来,质量安全事件一次次冲击着消费者脆弱的神经。苏丹红、红心鸭蛋、甲醛啤酒、皮革奶……今年以来,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性改观。

  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怎样强化企业的质量主体责任?质量主管部门如何提升履职能力,强化监管力度?如何充分发挥消费者的能动作用,提升全民质量意识?

  □上半年质量安全事件时有

  发生,给保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客观地看,近年来我国质

  量总体水平一直在稳步提升

  9月是全国“质量月”,各地陆续启动的相关活动让质量安全再次成为焦点。

  3月中旬,锦湖轮胎超量使用返炼胶的消息被曝光;7月5日,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发生溜梯故障,造成一名13岁男童死亡、3人重伤、27人轻伤;7月中旬,达芬奇家具洋品牌身份被指造假,有些产品甚至还被判定为不合格……

  “今年上半年,仅媒体公开报道的涉及质检工作的质量安全事件就有50多起。”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质检系统半年工作总结会议上表示,“上半年质量安全事件之多、频次之高,超过了以往,给保安全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

  严峻的质量安全形势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据有关机构统计,消费者有关质量问题的投诉举报居高不下。今年上半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受理质量投诉达到15.8万件,占全部投诉的51.6%;全国质检系统12365投诉举报系统共受理产品质量申诉3.85万件。

  客观地看,近年来特别是《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显著提升,我国质量总体水平一直在稳步提升,有效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在我国刚建立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制度的1985年,监督抽查合格率仅为66.5%。到了国家质检总局成立的2001年,监督抽查合格率提升到75.8%。今年上半年,质检系统对4488家企业生产的48种4815批次产品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产品抽样平均合格率达90.6%,同比提高了1.7个百分点。在对欧美出口总额均增长16.9%的同时,出口商品质量也明显提高,被欧盟通报的不合格案例同比下降45%。

  与之相呼应的是,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国际项目和政府间事务主任奥布赖恩日前表示,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出口至美国的产品召回通报从2008年的346起降到了2010年的220起。截至目前,2011年的召回通报为120起,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在合格率稳步提升的背后,是我国质量安全工作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强化,政府主管、企业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我国质量宏观管理和监管制度已初步建立,逐步形成了生产许可、注册备案、认证认可、检验检疫、安全监察、监督抽查、缺陷召回等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并对关系安全健康的重要产品强化了监管。

  质量领域有法可依的工作局面也已基本形成。我国初步形成了以产品质量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8部法律为基础,包括认证认可条例等12部行政法规、231件部门规章、100多件地方性法规和百余件地方政府规章为配套的质量法律体系。仅去年一年,质检系统制订和修改完善的规章制度就达19000多个。

  与此同时,质量人才队伍逐步壮大,检验检测体系初步建立,标准化工作不断推进,认证认可体系不断发展,计量工作不断加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446项、备案行业标准1470项、备案地方标准1805项。

  但支树平在这份成绩面前保持了难得的警醒。他说,“质量安全总体水平特别是食品安全水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些质量安全事件给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安全带来严重伤害,老百姓深恶痛绝”,“质量安全形势仍然严峻,人民群众的质量需求与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还十分突出。”

  “质量安全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不能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在8月31日举行的“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刘平均如此表示。

  (责任编辑:何欣)

  □质量安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生命健康安全,事关经济发展,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国家信誉

  □质量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今年3月,由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上海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组织的“质量强国战略——全国社会公众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6.5%的公众认为质量安全是民生关注的焦点问题,57.4%的公众认为质量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一些企业不能及时处理因产品质量引起的纠纷,导致受害者采取非常规的方式维权,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以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为例,全国有3000万婴幼儿到医院就医就诊,29.7万确诊患病,其中,病情较重的将近3万人,死亡6人,激起了广大群众的严重不满,引发了部分地区的集体申诉。

  质量安全性不高,产品可靠性差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曾为我国产品质量算过一笔账:1%不合格=150亿元损失。按照这种测算方法推算,2008年、2009年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平均分别为84.2%、87.7%,相应地,因产品不合格而造成的损失估算分别高达8010亿元、6815亿元。此外,每年因假冒伪劣产品带来的损失高达2000亿元以上。

  近年来,因国产消费品质量问题导致进口大量增加,对国内市场冲击很大。直接造成本国消费品需求量减少,对生产企业形成巨大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自主创新品牌的树立和发展,导致企业倒闭、员工失业等一系列问题。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前,我国奶粉进口量都在10万吨至14万吨左右,国有品牌奶粉的市场占有率约60%。而此后的一年,我国奶粉进口量激增至24.7万吨,增幅将近1倍。据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分析,进口奶粉每增加10万吨,将直接导致减少85万吨生鲜乳的需求,相当于减少34万头奶牛,直接影响数十万人就业。

  “质量安全关乎着国家形象,直接影响着我国的软实力。”国务院参事张纲认为,我国出口商品数量不断增加,但被进口国家和地区通报召回的事情时有发生,给国家形象造成了很大损害。

  专家们指出,质量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保障质量安全、提升质量水平、建设质量强国已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任务。

  □企业是质量的责任主体,确保质量安全,必须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

  □确保质量安全要求政府质量主管部门提升履职能力,强化监管力度,严格执法

  □发达国家质量之路启示我们,要动员各种力量共建质量强国

  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有人认为这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有人认为是法制不健全、政府监管不力,有人认为是企业缺乏诚信和责任,也有人认为我国消费者对假冒伪劣产品“太宽容”……

  虽然对原因的分析不同,但是确保质量安全需要企业、政府、消费者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却是大家一致的看法。“质量文化要靠全社会创造,质量安全需要全社会关注,质量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建。”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刘卓慧说。

  确保质量安全必须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我国的质量问题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缺乏诚信和认真的问题。”刘源张院士认为。历数近年来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产品特别是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几乎无一不涉及道德和诚信问题。上世纪80年代被形容为“纸糊的冰箱也能卖出去”,但海尔却砸掉了76台不合格的冰箱。这个当时被不少人认为是“败家”的砸冰箱事件,却砸出了海尔员工“零缺陷”的质量意识,宣告了海尔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始。严格的质量意识换来的是世界品牌、全球市场。

  业内专家指出,强化质量主体责任,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诚信至上、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建立健全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将社会责任观念全面融入企业经营决策。要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是质量第一责任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度,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质量安全还要求政府质量主管部门,提升履职能力,强化监管力度,严格质量执法。

  “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面对质量安全的严峻形势,质检部门没有退路。没有退路,唯有勇往直前;没有退路,唯有杀出一条血路。”支树平表示,今年质量监管工作将以“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强质检”为基本方针,突出一个“严”字,严格实施风险分析,严格实施准入制度,严格生产过程监管,严格监督抽查和检验检疫,严格执法打假,严格处置突发事件。

  “严”字当头,质检执法重拳出击。去年9月以来,全国质检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53.3万人次,检查汽配、手机等产品生产企业21.4万家,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33924起,捣毁造假窝点1200个,查获违法产品货值11.44亿元,有力震慑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犯罪分子,使制假售假猖獗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

  “严”字当头,相关部门正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加快质量法制和诚信体系建设。牢固树立质量法治理念,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质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加大生产源头治理力度;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质量信用分类管理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质量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开展质量分析,及时发现质量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确保质量安全还需要充分发挥消费者的能动作用,提升全民质量意识,提升质量文化。“消费者是自己利益的最佳代言人。”中消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杨红灿表示。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充分发挥12315、12365等质量投诉热线的作用,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支持和鼓励消费者依法开展质量维权活动,更好地维护用户和消费者权益;强化质量舆论监督,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质量、重视质量的良好氛围。

  专家指出,确保质量安全还要从国家层面上创新质量发展机制,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体制。加强与质量安全保障和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行政资源配置,强化质量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加快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完善质量准入退出机制,建立健全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建立质量安全多元化救济机制,完善现行产品侵权责任制度,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设立质量安全事故受害人赔偿基金,保障质量安全事故受害人得到合理、及时的补偿;深入推进“双打”专项行动长效机制建设。

  确保质量安全还要借鉴发达国家的质量发展之路,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适时从战略高度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保持发展速度的同时,必须解决发展质量的问题,必须把质量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

  一手夯实质量安全底线,坚决扭转质量安全事故频发的严峻形势;一手提升质量竞争力,使质量总体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才能奠定质量强国的坚实基础。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国必须坚持以质取胜,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强国之路,完成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再向世界强国的转变。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