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M2+有助于提升金融统计和监测水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6 07:1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央行新闻发言人日前就8月份金融统计数据答记者问时透露,为了更加充分地反映金融市场的最新发展,央行正在研究覆盖范围更广的货币统计口径“M2+”。央行此时提出“M2+”这个新概念,显然是在综合分析当前货币信贷形势之后做出的慎重选择,旨在进一步扩大货币统计口径,有助于更加充分反映金融市场的最新发展,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

  央行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末M2同比增长13.5%,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2个和5.7个百分点,也低于市场此前的预期。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6.2%。这表明,当前一些价格上涨的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并没有根本消除,通胀仍然偏高。然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却呈持续回落态势,与目前高位运行的通胀形势不太相符。

  对此,央行有关负责人去年就提出,广义货币供应量数据已经难以对社会总需求和物价做出有效解释,货币信贷目标需要根据“社会融资总量”的变化随时作出调整。统计显示,从2002年到2010年,我国社会融资总量由2万亿元扩大到14.27万亿元,年均增长27.8%。同期,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则呈现出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92%下降至2010年的55.6%。

  近年来,我国金融创新不断增多,公众资产结构日益多元化,银行融资类理财业务和承兑汇票业务形成的表外业务融资功能显著增强。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0年实体经济通过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实现的融资规模分别为0.85万亿元、1.58万亿元和3.85万亿元,分别占社会融资总量的12.4%、11.2%和26.9%,占同期表内新增人民币贷款的17.3%、16.5%和48.4%。今年上半年,实体经济通过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实现的融资规模达2.12万亿元,占社会融资总量的27.4%,占同期表内人民币贷款的50.9%。

  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的大幅增长,在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拓宽企业和居民投资渠道、推动商业银行盈利转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商业银行表外理财等产品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存款分流,这些替代性的金融资产没有计入货币供应量,使得目前M2的统计比实际状况有所低估,对货币政策传导和实施、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效果等产生了一定影响。

  今年以来,央行开始将社会融资总量这一指标作为监测目标之一,把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发行、保险公司赔偿等纳入社会融资总量统计范围,进一步增强了货币调控的有效性。

  从今年以来的社会融资规模看,融资结构呈多元化发展。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全国社会融资规模为8.3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占到56.2%。而今年一季度,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2.24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总量的53.5%。可见,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总体快于贷款的增长幅度,仅看M2增速,还不能反映实际货币条件。

  此时,央行提出M2+,进一步扩大货币供应的统计口径,把一些发挥着银行功能的金融指标纳入货币总量中,有助于提升金融统计和监测水平,为货币政策提供更准确的数据,从而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