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观众需要什么样的电影 口碑与票房如何才能统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9 11:0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前段时间在全国热映的《变形金刚3》和《蓝精灵》,虽然票房表现不错,却引来影评人的一片批评声。许多人在看过这两部美国好莱坞大片后认为,第一部“好看得只剩下特效了”,而第二部“单纯地将童年记忆里的动漫形象安插在拙劣无趣的故事情节中,是对‘70后’和‘80后’童年回忆的低劣‘贩卖’”。而同时上映的一部法国纪录片《海洋》,虽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票房上却难以望前者项背。两相对比,不得不让人思考,我们应该为观众提供什么样的电影?口碑与票房,哪样更重要?

  纵观今年上半年的国内电影市场,电影数量不少,但既叫好又叫座的则不多。不久前上映的《钢的琴》,只投资了500多万元,是一部业内和影评人评价极高的小成本电影,有媒体称其为“2011年口碑第一片”,但上映后票房低于预期,不足600万元,“口碑营销”最终败北。

  曾有一位资深电影制片人认为,目前的电影评论人和运营者之间存在观念差异,电影评论人关注电影的艺术性、主题和意义,而大多数院线只关心电影的票房。一位院线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内电影根本无法兼顾商业性与艺术性。光口碑好没用,院线要生存,还是会放映赚票房的影片。”

  2010年,我国内地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元,据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内地电影市场继续高歌猛进,总票房达到56.9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与此同时,我国电影市场票房的构成并不合理,排在前面的多为进口大片,其次是国内大成本制作电影,几乎难寻小成本电影的踪迹。“第一部亏损,第二部亏损,到第三部你就不敢再拍了。”一位参与过小成本电影的导演对记者如是说。因此,在“票房至上”的思维支配下,一方面全国各大院线纷纷上映一些“大制作”,另一方面,一些口碑较好的小成本电影正遭遇着“融资难、拍片难、放映难”的“三难”境遇。

  今年上半年上映的文艺片《观音山》似乎是一个特例:这部制作成本1200万元,票房收入约8000万元的文艺片,由于前期宣传较为成功,又请来明星担当主角,获得了口碑、票房的双丰收,为许多小成本电影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

  在电影产业日益繁荣的今天,科学合理地建设电影市场,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首先,进一步加快院线建设,巩固票房;同时,鼓励一些小成本制作、在业内口碑较好的电影,加强策划,做足宣传,让更多的百姓能够接受,想看、爱看,让口碑和票房最终都能够统一在观众的需求中。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