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惠誉或将下调中国信用评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0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新华社记者刘敏

  世界经济前景堪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三剑客”之一的惠誉近日“剑指”中国,称可能下调中国信用评级。惠誉此举是客观预警还是做空阴谋?其他评级机构会不会跟进下调评级,扩大负面影响?中国怎样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找寻自己的坐标?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和国内专家给予分析。

  机构分歧惠誉唱“黑脸”

  欧资评级机构惠誉近日警示,若中国银行业的危机继续侵蚀投资者对宏观金融稳定性的信心,将可能在未来6个月至两年内,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

  惠誉亚太区评级分析师安德鲁·科洪说:“中国银行资产质量在未来3年内出现实质性严重恶化的概率很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地产借贷是最大的担忧。”

  银行信贷、地方债和新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是惠誉对中国此举的诱因。去年6月,惠誉下调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价至“最易受到系统性风险”的D/3类;其驻伦敦的分析师理查德·福克斯更是预言,由于创纪录的信贷扩张和资产价格飙升,2013年年中以前中国爆发银行业危机的几率高达60%。

  今年4月,惠誉将中国长期本币债信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惠誉的分析报告称,负面的评级展望反映了对中国债务规模和高速增长的银行贷款,特别是房地产贷款激增的担忧,这些信贷严重缺乏信息公开透明度。

  问题真有那么糟吗?惠誉此举会否引发其他评级机构跟进?标准普尔常驻新加坡的主权评级分析师陈锦荣表示:“中国的银行借贷问题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且监管者做了大量风险防范。即便出现风险也会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外汇收入等做补充,抵消负面影响。”

  惠誉是预警还是阴谋

  在“信心是金”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惠誉“看空”中国银行业引起多方关注,也引发了市场对其“阴谋论”的质疑:由欧美资本控制的惠誉,意在牺牲发展中国家利益为深陷债务危机的欧美争取资金回流,重建市场对欧美经济的信心。

  “中国银行资产质量实际上比世界许多同等评级的欧美国家要好得多”,既然多个评级机构如此认为,惠誉又为何“逆道而评”?在评级机构越发具有“一言兴邦、一言损邦”效力的当下,惠誉是否真的“别有用心”?

  “过度反应和置若罔闻都不可取。但需看到,惠誉在对中国银行业和地方债务的评价上确有放大风险、片面解读之嫌。”中国人民大学信用评级研究中心主任吴晶妹教授认为,作为欧美资本的评级机构,不可忽略惠誉来自外部的压力:

  欧债危机之后评级机构频繁对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多国降级,导致融资困难;而融资难度增加,信用评级更加糟糕,这种恶性循环,让欧洲对评级机构“深恶痛绝”。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曾怒言:评级机构对欧洲存在歧视;德国财长朔伊布勒则呼吁:有必要采取措施打破评级机构的“垄断”。

  “欧洲认为惠誉等评级机构的做法有意针对欧洲,在这种背景下,惠誉需要找到新的‘黑名单上榜者’,以亮出自己所谓‘公正’的姿态。”吴晶妹说。

  理性对待“唱空”

  面对“险象环生、人人自危”的复杂国际经济局面,中国应该怎样应对?专家普遍表示,既然惠誉是欧美资本控制,做出偏向欧美国家利益靠拢的行为也属正常,不妨将“来者不善”的做法,变成对防范风险的提醒。

  随着欧美债务危机不断恶化,中国政府地方债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统计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性余额约为10万亿元。

  “尽管地方债的贷款有近80%来自银行,但从上半年公布的几大上市银行报表显示,银行资产状况还是很不错的,他们持有的地方政府平台不良贷款,低于整体不良贷款率。”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说,“监管层的制度设计能有效防范风险扩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郭凯认为,预计地方政府的存量债务能够在未来5至10年被消化。大规模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能性较小。与会专家同时表示,需提防局部地区和行业偿债能力弱,个别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过于依赖土地财政。

  “资本市场一样遵循‘无风不起浪’的原则。”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专家陈凤英说,“中国当以此为戒尽快化解风险,不但有利于国家经济健康发展,还可将‘把柄’从别人手中‘夺回’,化解‘别有用心’者制衡中国的企图。”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深入生产现场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