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际投行人士分析:中国经济亮点多但仍须防风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0 11:4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国际投行人士分析:中国经济亮点多但仍须防风险

  经济学家们对中国经济增长仍有信心。张耀波 摄

  近期世界经济复苏形势出现反复,美欧困境凸显。在此宏观背景下,已成为全球增长重要动力源的中国经济受到关注,并承载着希望。一些国际知名投资银行的中国经济学家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仍多亮点,但须防范风险,深化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难言“硬着陆”

  

  花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当中国经济仍然维持9%左右的增速时,讨论“硬着陆”似乎杞人忧天。花旗的观点是,今明两年中国增长会否出现明显减弱,与欧美经济会否出现衰退密切相关。

  沈明高谈到,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经济并没有脱钩,如果欧美经济增速低于1%,中国出口增长可能失速,致使季度经济增速低于7%-8%的水平。

  沈明高认为,一方面中国经济应逐渐适应较低增速的“新常态”,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快推出与欧美脱钩的举措。要保持一个较低但更可持续的增长,同时还能创造足够就业,就必须深化结构调整,开放服务业或是关键。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也认为,中国经济硬着陆可能性很小。他说,汇丰8月份编制的数据说明,中国的工业增速仍在13%左右的高水平。

  他认为,中国未来出口增速可能放缓,但对经济增速影响有限,原因有二:一是危机后经济增长主要为内需拉动;二是进口增长可能因国内对外需求走软而减速,从而使贸易顺差得以保持。汇丰预期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在9%左右。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也持类似观点,她指出,海外机构投资者普遍认为5%以下的经济增长才是“硬着陆”。瑞银预测,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为9%,2013年为8.3%。瑞银认为,尽管中国经济目前存在增长放缓趋势,但今明两年仍为“软着陆”。

  高盛高华中国宏观经济学家宋宇谈到,今年以来出现的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主要是政府调控的结果。由于过去经济偏热,现在放缓并非坏事,也有利于缓解通胀压力。不过,未来或应考虑政策微调以避免经济持续减速。

  中国经济仍处增长“长周期”

  

  受访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长周期”。瑞银的汪涛谈到,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形势不错。短期看,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外,企业自主投资强劲,制造业增长迅速。企业升级换代,更新产能设备的大部分资金来自自留利润而非借款。

  她还指出,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增长通道中,支撑因素包括:一、国内劳动力大量富余,大部分从事粗放型劳动密集产业的人口还未转入生产效率较高的行业;二、产能升级,企业设备升级等投资需求势头不减;三、国内的高储蓄率说明拉动内需仍有很大空间。

  沈明高则认为,在高储蓄率之下,投资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甚至是未来十年增长的动力之一。

  对于中国经济面临的短期风险,专家都突出了外部风险。汪涛谈到,美国今年以来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攀升,再加上欧债危机蔓延,使得中国和东南亚一些贸易出口大国受到较大冲击。对此,中国一方面要接受外部环境疲弱的事实,调低对经济增长的预期,另一方面要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损失。目前中国在财政刺激措施方面仍有余力。

  沈明高则谈到,全球经济将面临较长时间低增长,甚至间歇性负增长。中国以外需依赖为主的现有增长模式或已基本结束。

  此外,对于中国价格走势,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通胀已经在7月见顶。屈宏斌认为,尽管预计消费物价指数将会在未来几个月逐渐回落,但回落速度可能很慢。他认为,抑制通胀仍然是政策重心所在。

  汪涛则谈到,中国物价走势总体确定,但仍存在三方面的变数,一是是否出现对粮食丰收造成影响的重大自然灾害,二是全球央行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是否会导致上游产品价格坚挺,三是中国偏紧的政策如果逐步回归常态,是否对价格产生影响。

  沈明高指出,在承受较低经济增速的同时,未来中国需要适应较高通胀水平。

  中国经济“外溢”多正面

  

  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发表报告,谈及中国经济对全球的“外溢”作用。对此,瑞银的汪涛指出,这种外溢效应是积极的,目前看这种势头也没有出现衰减。

  她指出,中国对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对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尼西亚以及中东国家经济产生明显支持。此外,中国从德国、日本、韩国等进口大量高端机械设备等,也对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产生拉动。瑞银认为,今后10年中国仍将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约三成贡献。

  宋宇则认为,中国对世界经济产生明显影响不是一个突然过程,而是逐渐积累的结果。近两年欧美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增长强劲,使这种对比更加突出。

  不过,沈明高提出,不应夸大中国经济的外溢作用。

  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沈明高的观点是,欧美主权信用风险凸显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汪涛也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解决的不仅是出口贸易结算问题,还要考虑稳定币值,加强国内金融市场建设,扩大国内债券市场等,需要在各方面夯实基础。

  (据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

  (责任编辑:单晓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