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问政于民 问需于民 问计于民:偏桥底村调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1 06:4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编者按 到基层去倾听民声,了解民情,是各级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践行群众路线的一把钥匙。各地各部门的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把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民声民情的工作机制化、常态化。只有真正把身子沉下去,准确掌握基层动态,全面了解群众需求,认真倾听群众呼声,才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制订政策和措施,更准确地找到工作的着力点,更有效地解决矛盾和问题,全面落实执政为民理念。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专题调研,陆续刊发各地各部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的调研成果,充分反映他们以基层为念、以人民为本的真挚情怀,不断提升科学执政水平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7月份,我先后两次到陵川县西河底镇偏桥底村下乡住村,时间两天半,调查了8个家庭,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常永忠、会计刘明亮了解了村里的各方面情况。住村期间,除重点与干部群众商量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事情外,还就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作了调查。

  偏桥底村全村215户,775人,350个劳动力,耕地1606亩,人均耕地2.07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3200元。村里的主要街道已硬化,通了有线电视、程控电话,自来水入户。村里有卫生室1个,便民商店4个。村民住房多是两层楼。全村有党员22名,党支部、村委会干部共5人。

  ■

  农民收入翻番的难点集中在纯种地的农户和季节性外出打工的农户

  偏桥底村农民收入以种地和外出打工为主。全村215户,大体有三种情况:

  纯种地的农户有33户,其中7户为单身,18户为与子女分开过的老两口。这些家庭的年收入一般都在1万元左右,是村里的贫困群体。

  种地加打工的农户占大多数,有170户。过去农村就有这样的说法,要想富得快,庄稼搅买卖。偏桥底村外出打工的村民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在煤矿上班,共有62人。这几年煤炭价格高,煤矿效益好,矿工的工资是比较高的,一般月工资在4000元左右。一部分在其他企业上班,共有69人、67户,月工资在1500元至2500元之间。还有一部分为季节性打工,共有48人、41户,工资一般以天计算,大工130元,小工70元。

  搞规模养殖的也属于少数,全村共有养猪户9户,养羊户2户,养鸡户1户,共12户。这几年农产品价格好,效益都不错。村民常爱民的养猪场,今年至少可出栏生猪100头,他说只要后半年的价格不大跌,纯收入10万元是可以的。他还承包了23亩地,去年生产玉米3万斤。全家年收入至少在十二三万元,经济上是比较宽裕的。他的二儿子今年19岁,在晋城市区的一家饭店打工。我问孩子愿意到饭店打工吗?常爱民说不愿意也不行。他不让儿子吃闲饭,而是让他懂得好生活要靠自己奋斗。这种奋斗精神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动力。

  这就是偏桥底村农民收入的大体情况。常永忠说,30年前大家奋斗的目标是万元户,现在一户的年收入只有达到3万元以上、人均达到1万元,才会感到真正的宽裕。我想这个目标对这类贫困村来说并不低,但也不是不可企及。在煤矿打工的62户家庭,一年的务工收入大多在四五万元,67户在其他企业打工的家庭年务工收入也在1.8万元到2.5万元,12户规模养殖户的情况要更好一点,三部分共计141户,再加上他们的种粮收入,基本能达到年收入3万元以上。41户季节性打工的家庭,平均收入1万元,加上种地收入,能达到2万元。这就是说,215户中,除了常年有劳力在外打工和搞规模养殖的家庭外,真正需要大力帮扶的集中在纯种地的农户和季节性外出打临工的农户,加起来不到80户,这是偏桥底村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目标的难点,也是工作的重点。

  ■

  影响农民生活条件提高、改善的三件事:冬季取暖、下水道、垃圾处理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柴的重要性。我原来以为煤炭价格高了以后,农民用不起煤,是不是要拿起斧头上山砍柴?到偏桥底村看了后,情况不是这样。偏桥底村民做饭现在主要以用电磁炉为主,费用比用煤球还要省。我住的房东常雪荣平时就他们两口子,电视、照明、电磁炉,一个月的电费60元。晋城的沼气发展得不错,全市用上沼气、秸秆气做饭的农户已达13.6万户;晋城的煤层气发展也很快,农村用气户已达2.45万户,沼气、煤层气、石油液化气再加上电磁炉,农民做饭问题看来不大。问题大的是,冬季取暖还没有找到好办法。现在冬季取暖必须得用煤球,每天省一点也得六七块钱。陵川海拔高、气候冷,煤球炉子得用4个月,费用需五六百元。我问县里不是供平价煤吗?常永忠说,陵川煤矿少,县里指定的煤矿离村太远,有时去好几趟也拉不上煤,即使煤拉回来打成煤球,价格也比就近买煤球贵,不划算。常永忠还说,县里打算建一个平价煤球厂,按照低于市场的价格统一供应村民,这样不仅价格低一些,质量也有保证。

  下水道是农村改厕的基本条件。有了下水道,农村就可以建水冲式厕所,就可以比较方便地使用洗衣机,这是改变农民生活方式的一个硬件设施。这几年农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兴办“农家乐”基本的要求就是一定得有个水冲式厕所。所以修建下水道,逐步实现农户有水冲式厕所,这是农村生活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农村的垃圾处理也该重视解决了。现在,垃圾围城的情况严重,垃圾围村的现象同样也很严重。常永忠说,村里建了3个垃圾池,一个月清一次,是往村外的一条沟里倒的。从村里的主要街道看还算干净。但我到郭国富的养羊场时,路过一个池塘,周围全是垃圾袋,也有煤球垃圾,可见垃圾的清运做得也不太好。

  经过全省上下的努力,我们已顺利完成了旧的“五个全覆盖”,今年省力决定再用两年时间实行新的“五个全覆盖”,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工程。新的“五个全覆盖”完成后,农村的取暖、下水道、垃圾处理可能就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责任编辑:马常艳)

  ■

  对重症病人特别是慢性重症病人,如何有一套基本医疗、基本药品免费的办法迫在眉睫

  到去年底,偏桥底村参加合作医疗的有196户,参合人数678人,占87.5%。据镇合作医疗中心统计,去年偏桥底村有26人住医院,报销医药费42584元。从接触到的村民反映,新农合是这几年国家在惠农政策里边最受农民拥护、也最解决问题的好政策、好制度。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对重症病人特别是慢性重症病人如何有一套基本医疗、基本药品免费的办法,把压在这些家庭的沉重负担彻底搬掉。偏桥底村共有3户慢性重症病人家庭,两户有尿毒症病人,一户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我看了其中的两户,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难处。

  村民张地发,55岁,家里三口人,妻子和儿子,属典型的因病返贫。儿子现年31岁,23岁时发现肾功能衰竭,24岁开始血液透析,一星期两次,每次透析费486.4元,再加一支针剂60元,做一次血液透析共需546.4元,每月透析费4000多元。2010年治病花了5万多元,新农合报销了16300元,村里给他的儿子办了低保,县民政局报销了6000多元,合计报销22300多元,个人支付27700多元。更严重的是,父母年龄越来越大,儿子看病花钱却越来越多。我与他们两口子聊了近1小时,感觉他们一方面对新农合能报销一部分药费的感激,同时也深深地感觉到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发愁。

  看了这户人家,我有个感觉,一个家庭最难以承受的是重症慢性疾病,类似尿毒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治疗时间长且年轻患者居多。对这类病,国家、社会如何建立起一个基本医疗、基本药品的免费制度,实在是迫在眉睫的事,否则单靠一个家庭无论如何是承担不了的。

  ■

  农村60岁以上老人已全部开始领取基础养老金,养老保险金的交纳还需要多做工作

  按照山西省政府新的“五个全覆盖”的要求,偏桥底村已开始实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村60周岁以上96人已开始领取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55元。全村参加养老保险的共201人,其中选择年交费200元的有2人,年交费400元的有4人,还有1人一次性补交了1500元,其余的194人均选择了年交费100元。

  所以有400多人没交养老保险,一方面是这项政策刚实行,一些人在观望,另一方面也与我们的政策在设计上尽可能照顾农民有关,比如现在没参加养老保险的村民到60岁时可补交,这是导致一些人现在不急于参加养老保险的主要原因。档次分的多可能也是一个原因,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共有5个交费档次: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村民可根据情况自愿选择其中的一个交费档次。这让不少农民颇为犹豫,交多了怕以后遇到困难交不起,交少了怕60岁以后领的钱比别人少。

  ■

  随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全免费,“9+3”义务教育体制,即在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再加3年中等职业技术义务教育的条件已具备

  这次住村调查,感到问题最严重的是农民的基础教育水平低,农村孩子念书的时间短。在全村350个劳动力里面,高中以上毕业16人,初中以下的334人。更为严重的是,现在多数的孩子初中毕业就不再念书了,这是最让人忧虑的一件事。我们讲转移劳动力,让更多的农民有工资性收入,前提是让农民找到就业岗位,让农民就业,不仅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失业与空位并存”是当前农民工失业的一个重要特点。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地、大规模地搞农民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时要有更多的财政投入,保障农村学龄青年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实际上,随着全省新的“五个全覆盖”中有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全免费,“9+3”义务教育体制,即在原来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再加3年中等职业技术义务教育的条件已具备。一个人但凡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就可以迅速拥有在城市就业的一技之长,而且能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教育不是消费,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这种投资更重要。

  ■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财力增长,还应特别关注贫困村集体支出和债务

  偏桥底村集体除27亩机动地每年收租赁费2700元外,再没有一分钱收入。农村“三提五统”取消后,中央财政每年给偏桥底村转移支付4.3万元。这4.3万元的主要开支是:(1)村干部工资18300元。(2)报刊费3800元。(3)村账镇管所需办公用品3000元。(4)集体用工(主要是打扫卫生、清理垃圾)13000元。常永忠讲,集体用工每天补助25元,基本属于半义务性质。(5)补贴村办学校水电费1000元。(6)村卫生室由镇里补贴,每年从村里的转移支付中扣720元。(7)村里每年唱戏1万元。以上7项共计49820元,除去村集体机动地每年收取租赁费2700元外,超支部分一般先由村干部垫付。

  集体没收入,这么多年村里实际上做了不少事情,主要靠的是上级的支持。比如全省搞的“五个全覆盖”,市、县帮扶单位支持,在外工作的人捐款,等等。2004年,投资40.03万元实现了村通油路;2005年,投资12万元安装了自来水;2007年,投资24.25万元修建了学校及村“两委”办公楼(两层);2008年,投资8万元铺装南河桥;2009年投资12万元进行公路绿化等。以上共104.2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7.2万元,市、县帮扶单位资助12.7万元,在外工作的人资助15.03万元,村民集资、投工15.35万元,信用社贷款8万元,借个人款6万元。

  我所以把这些事都一一列出来是想说明,这些年,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个方面,包括离开农村在外面工作的人,通过不同的渠道给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的帮助很大。

  我在住村期间,不时地与村干部探讨发展集体经济,讨论了几次也没有说出个眉目。我由此感到,类似偏桥底村这样一些资源贫乏、家底很薄的村,也不一定硬逼着去发展集体经济,让村干部集中精力把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好,把政府扶持办的事情办好也很不容易。集体开支困难,随着经济发展、国家财力增长,可通过逐步增加一些对这类村的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

  村集体债务也应予关注。从晋城的情况看,村集体的债务一般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为集资办学,二为村通油路。偏桥底村集体所欠债务就一项,村通油路12万元贷款和6万元借款共18万元。2004年,偏桥底村响应上级号召,开始实施村通油路工程,总里程2.3公里,总投资40.03万元。当时的筹款情况如下:省、市、县每公里补了4万元共计9.2万元,扶贫帮扶单位资助7000元,偏桥底村在外工作人员捐款5.13万元,村民投工折算11万元,以三名村干部的名义向信用社贷款8万元,向个人贷款6万元。由于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当时从信用社所贷的款加上利息已达12.2万元。国家对村油路的补助情况是这样的,2004年列入村通油路计划的每公里共补助4万元,到2009年至2010年,村通水泥路项目(即全覆盖),每公里已补20万元。偏桥底村村通油路干得早,补助低,由此形成的债务如何消化,要考虑解决的办法。

  (作者系山西省晋城市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