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不良贷款由降转升“拐点”将至化解风险刻不容缓 《2011: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解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1 07:10 来源: 金融时报

  卓尚进

  记者卓尚进日前,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发布的《2011: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多数商业银行受访者认为,近两年来的新增信贷生成不良贷款的概率略有增大,不良贷款会在2013年或以后集中爆发,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从2011年开始更加注重控制和化解金融风险。

  有金融专家根据这份调查报告进一步分析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多年来不良贷款持续“双降”的趋势可能即将停止,并可能在明后年迎来由下降转变为一定幅度上升的“拐点”,对此银行业金融机构及有关各方应当高度警惕潜在的金融风险,并采取有效对策化解风险。

  不良贷款会在2013年或以后集中爆发

  为应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央行当时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2010年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分别达到9.6万亿元、7.95万亿元,合计达到17.55万亿元,而在此之前的年份,2004年~2008年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分别是22640亿元、23455亿元、31805亿元、36227亿元、49036亿元。

  这种短期大量放贷,会不会导致信贷质量的大幅变化呢?

  《调查报告》表明,有58.82%的商业银行受访者认为2009年、2010年的巨量新增信贷,与之前年份新增信贷相比,生成不良贷款的概率会小幅提高;有23.52%的受访者认为生成不良贷款的概率会有不同程度地下降;还有17.64%的受访者认为生成不良贷款的概率与以前年份相当;没有受访者认为生成不良贷款的概率会大幅提高。可见,业内对近两年新增贷款的质量多数受访者虽略表担忧,但并不悲观,有少数受访者还颇显乐观。

  金融风险不仅取决于巨量新增信贷生成不良贷款概率的高低,还取决于生成时点上的集中程度。如果集中出现,则有可能酿成重大风险,如果分散出现,其风险则容易化解。调查统计显示,72.54%的商业银行受访者认为,近两年的巨量新增信贷生成的不良贷款会集中爆发,也有27.45%的商业银行受访者认为不会集中出现。对于不良贷款集中出现的时间,33.33%商业银行受访者认为在2012年,39.21%商业银行受访者认为在2013年或以后。

  综合受访的银行人士和中介机构人士的调查情况来看,近两年巨量新增信贷可能生成的不良贷款,有三点是可以确定的:一是2011年是安全的,2012年也相对安全;二是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不良贷款会集中爆发,并且时间在2013年或以后;三是作为业内的商业银行受访者比业外的中介机构受访者更为乐观一些。

  地方融资平台不良贷款率有可能达15%《调查报告》对将来集中产生不良贷款的来源和构成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2013年或以后,集中出现不良贷款可能主要在地方融资平台、钢铁、新能源、高铁建设等领域。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正日益引起政府、银行和有关方面的关注。根据国家审计署2011年6月发布的有关数据,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应低于10.7万亿元。

  东方公司针对这个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84.35%的商业银行受访者认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会集中出现不良贷款。其中,56.86%的商业银行受访者认为集中出现不良贷款的时间在2013年或以后,25.49%的商业银行受访者认为就在2012年,只有15.68%的商业银行受访者认为不会集中出现不良贷款的情况。进一步的调查结果表明,平台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有可能达15%,不良贷款规模有可能超1万亿元。

  多数商业银行受访者还认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钢铁、新能源等行业成为信贷风险最高的可能性较大,不良贷款率可能达到15.27%;高铁建设贷款不良率极可能达11.65%,其中高铁建设和运营业的信贷风险可能最高;在银行业引入新的四大监管工具后,其所在地区的银行类金融机构资本金不足,会主要通过发行次级债等多种方式补充资本金,不良贷款率最高不超过5%。

  2011年新增信贷及信贷风险会出现变化《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在宏观调控不断加强的条件下,商业银行信贷情况及信贷风险也会出现变化。

  多数商业银行受访者认为,2011年,其所在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新增信贷规模与上年相比会略微下降,而银行信贷增长最快的行业可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制造业;银行新增房地产开发贷款规模最大可能下降12.94%,预期为5150亿元;银行新增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规模最大可能下降9.53%,预期为12665亿元;在银信合作业务资产转表内后,银信合作贷款总体将趋于减少;新型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出现风险的可能性更大,商业银行主要风险点是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信贷风险的地区分布从高到低呈三个梯度:西北地区-东北、华东、华南沿海地区-华北、华中、西南中线地区,对象分布为民营企业、小企业信贷风险最高,集体企业和中型企业次之;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率与实际信贷风险相比存在小幅低估,账面风险与实际风险偏差最大的主要是关注类、次级类和可疑类。

  化解金融风险须警钟长鸣

  在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频发、美国深陷债务困境的复杂国际形势下,中国在关注并应对国际债务危机影响的同时,更要把重点放在防范和化解国内金融风险,包括诸如地方债务、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高铁建设、新型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等机构的风险隐患上。

  专家认为,面对2013年或以后可能集中爆发的不良贷款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和前瞻应对,使化解金融风险的警钟长鸣,从现在做起,从本机构做起。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生于忧患,但不能死于安乐”。诞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几家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帮助国企改革、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动荡起伏和国内金融风险远未消除的形势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又可以担当起更加重要的角色,通过专业、集中、高效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在控制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发挥其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调查报告》表明,多数商业银行受访者认为,2011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紧迫性更强;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贷款并采取出售方式时,银行出售不良贷款依然首选资产管理公司。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