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需要防止染上“英国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1 08:4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据海关总署的统计,前8个月中国贸易顺差减少10%,而且今年进出口均呈现“价升量减”现象,这说明贸易增长中蕴含着相当大的价格上涨因素,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出口改变了长期加速增长的趋势,波动频繁。这一般理解为全球经济不稳定性所致,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欧盟陷入债务危机,美国亦在缩减开支。但这只是外部表象,中国贸易真正的挑战来自内部,中国迫切的转型恰逢在一个全球萧条的时期内进行。

  中国人口红利是否结束仍有诸多争议,但现实已经表现为基础工资在短期内快速翻倍的现象。联合国的预测显示,中国年龄在15至24岁间的支柱劳动力(主要从事加工贸易生产)将在15年后的2025年,减少六千二百万。

  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来自投资与出口,而在出口的货物当中,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的顺差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竞争优势取得,由于中国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如此之快以及人民币升值、通胀等原因,中国出口可能遭受来自外需萎缩与竞争力降低的双重负面影响。

  瑞银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分析计算了2011年上半年美国和欧盟的进口数据后发现,中国轻工制造业的份额开始下滑,从曾经的50%减少到了48%。而受益者包括孟加拉国和越南。显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正在向东南亚等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日本也曾遭遇此困境,1980年代日本与西方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大幅升值后,日本的出口导向战略受到挑战,不得不扩大海外直接投资,造成了产业空心化现象。有赖于日本很快实现了技术升级,才确保了贸易顺差的可持续性。而美国在1971年也曾遭遇贸易收支的拐点,这一年他的货物贸易出现逆差,而服务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美国成功的由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和升级。

  中国迫切需要转型,已经没有什么争议。中国所处的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阶段与1969年的日本和1988年的韩国相似,后两者在此之后的扩张率下降。而且,全球只有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成功转型晋升至发达经济体,而其他国家均遭遇“中等收入陷阱”,即在经济结构与社会分配等方面遇到麻烦。

  但巨大的转型压力来的很突然,这使得中国完成转型的任务很艰巨,并且因为经济危机的存在,在利率政策改革、打击地产泡沫方面力度都还不够。

  在二战后,英国因过于依赖凯恩斯主义导致经济呈现近三十年的滞涨状态,造成创新乏力,将注意力单纯放在供求关系的做法为国家的经济安全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隐患,中国需要防止染上“英国病”。中国转型所面临的困境极为特殊,因为转型需要更深层面的变革,而其他转型经济体并不存在这个问题。这通常意味着中国的转型毫无历史经验的参考,但目前确定的是要突破利益集团的阻碍,增强改革动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