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际化奇兵东软:再国际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1 10:26 来源: 《中国企业家》杂志

  国际化奇兵之一

  东软:再国际化

  “商业上最容易让你犯错误的就是学习别人的模式;而最让你不容易犯错误的也是学习别人的模式。”刘积仁说

  文 | 本刊记者 徐珊

  “当一个企业能够在高端装备领域展现自己产品的时候,是你的尊严,是你的竞争力,是你敢于挑战的信念。”说起东软医疗设备参加今年美国芝加哥的一次国际展会,刘积仁不无自豪。

  在这个舞台上,能展现自己价值的全球就那么几大家,GE、西门子、东芝、飞利浦、日立,国内除了东软,没有第二家。刘积仁觉得这“很刺激”。

  而这并不是一个刚刚发生的故事。早在2003年7月,由东软数字医疗公司研制生产的高科技大型医疗设备螺旋CT、磁共振就正式出口美国。“那是要经过FDA认证的,很严。”现在,打着东软品牌的高端医疗设备已经卖到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时光追溯到1997年10月,由东软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可以投入临床应用的全身CT机在中国医疗器械博览会上展出,当即引起国内外业界的轰动。

  在研究开发和生产数字医疗产品中,东软引入了广义的虚拟制造概念,采用“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生产组织模式,即东软从软件核心技术突破,而将机壳等硬件制造委托给传统制造企业。

  “从软件走向制造”,在全球竞争的舞台上,东软可谓异军突起。“商业的生态就是这样,当只有几家特别优秀的公司在一起竞争的时候,结果都是高利润。因为谁都不愿意破坏规矩。”对有意成为跨国公司的东软来讲,这已经是一个很高的奖赏。

  在“走出去”的中国公司中,只有很少数天生就具有“国际化”的基因。东软就是一个。1991年刚刚成立时,东软的第一笔收入就来自海外。那时它的名字还叫东大阿尔派。

  “东软20年,我们感觉自己能活下来、还能走到今天,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际化,也可以说我们是用今天的利润来换取明天的市场。”刘积仁感慨。最初,东软是将从国外获得的利润投入到国内市场的开发中去。“那时候我们在国外市场所赚的利润和中国市场投入的成本相比,差的倍数相当之大。”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一般会仿效欧美跨国公司的成功模式。但刘积仁并不以此为然。“这20年走下来,我觉得在商业上最容易让你犯错误的就是学习别人的模式;而最让你不容易犯错误的也是学习别人的模式。当你不断分析别人模式的时候,你的头脑会更加清晰,但是你坚决不要因循别人的模式,跟在人家后面,永远没有成功的机会。”

  目前东软的产品分为两大块,一个是IT解决方案,一个是产品工程。产品工程就是把软件嵌入到设备里面,即所谓嵌入式软件。东软数字医疗设备正是将软件与硬件集合于一身的产物。不过,更多情况下,东软的嵌入式软件只是硬件产品背后的“无名英雄”。

  刘积仁认为,东软国际化的第一步主要体现为收入国际化。2000年,东软提出要用几年时间将海外业务占比提高到30%—当时东软海外业务收入占比约为10%左右。截至2010年底,东软海外收入已经占到33%了。

  现在,似乎是东软“再国际化”发力的时候了。2009年,东软提出要建立一个全球研发、销售支撑网络,随即在欧美发起一系列并购:2009年在芬兰收购SESCA的三家子公司;2010年初,完成美国手机软件公司TaprootSystem的并购,4月,收购哈 曼国际旗下汽车导航软件提供商ISG。

  除了全球布局之外,这一轮东软国际化战略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以人才为核心。在刘积仁看来,中国企业以低成本、低价格为竞争力的国际化1.0时代已经过去。以创新、技术和服务为竞争力的国际化2.0时代正在来临。而这显然离不开高端人才。

分享更多
字体:

滚动新闻其它文章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