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评价 重庆综合得分排全国第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2 12:56 来源: 中国经济网记者近日从市经信委获悉,在刚刚结束的“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交流会”上,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对首批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的推进工作进行了评价,我市总分仅次于上海,排全国第二位。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2008年12月,我市被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
市经信委主任沐华平介绍,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市形成了政府、行业、企业的三方协同,初步形成了以“集约、互动、耦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两化融合新模式。
战略先行
国家赋予重庆两化融合先行先试的权利,重庆如何找到突破口,打开局面?
2009年,市政府因地制宜出台《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意见》,编制了《重庆市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并且落实专项资金、开展相关标准研究和公共平台建设,同时提出我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两步走”战略,并明确指出六项主要任务:推进工业主导行业信息化、推进工业服务业信息化、优化政府管理体系、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建立新兴产业市场培育机制、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市政府提出,我市两化融合将抓住3个重点:一是推进重点行业的信息化,二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三是进一步优化政府工业管理体系。
重点突破
2008年底,重庆与美国惠普公司举行重大项目签约仪式,惠普公司将400万台内销笔记本电脑项目布局重庆。在此之前,中国内陆地区没有生产过一台笔记本电脑。
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重庆破题两化融合试验的契机。而事实上,惠普带来的业务不仅是电脑制造,还有信息服务。惠普公司在重庆建立的工厂正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公司把全球资源、创新技术和丰富的运营经验带到了重庆。
如今,信息产业在重庆迅猛发展,今年,我市的电脑工业总产出将达到2000亿元,加上其他电子工业,总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万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信息产业将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
除了新兴的电子信息产业,我市还围绕传统的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等支柱产业,启动了近30个智能工业示范项目。
汽车龙头企业长安汽车公司建立了汽车产业链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形成了整车企业和供应商、经销商、合作伙伴、客户等的综合业务协同,达到信息化与企业战略、产品研发、业务管理、制造技术、产品、汽车后市场的有效融合。通过推进该项目,去年长安公司新产品的贡献达到了80%,自主产品的开发量占到了总量的60%左右;采购成本和销售费用得到显著降低,有力支撑了全国第三大汽车生产基地的打造。
此外,智能工业示范项目还助推四联集团智能仪器仪表开发能力和水平领跑国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庆机床集团自主开发的数控滚齿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正在开发国内外首创的“网络智能滚齿机”。
形成合力
为了快速形成推进两化融合的合力,我市创新了两化融合的决策机制——建立由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我市两化融合工作的具体问题。
此外,我市还以重庆大学、重庆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单位为依托成立了重庆市两化融合促进和服务中心,并以该中心为核心吸纳了大批两化融合技术专家,形成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队伍。
2009年,我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首席信息官(CIO)协会,该协会现有注册会员企业600余家、CIO会员2000余人,这些“人力资源”成了我市两化融合推进的组织执行体系。
据统计,建设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3年来,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设计效率平均提高了14.8%,新产品贡献率平均提高了12.2%,开发和制造成本平均降低了6.9%,管理效率平均提高了15.4%,管理成本平均节约了9.9%,产品质量平均提高了8.7%,生产效率平均提高了10.3%,生产能力平均提高了10.4%。
沐华平表示,明年将进入我市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第二阶段,全市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综合指数将由2007年的50%提高到80%。在2012至2020年期间,我市将致力于健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体系,使建设模式进一步明晰,让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供应链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工业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信息化和工业化综合指数达到90%以上,达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中高级阶段。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