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紧缩难逼商业银行转型(国金时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3 00:5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一方面是货币政策的持续紧缩,给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造成前所未有的压缩;另一方面是大规模的脱媒资金,依附于商业银行且呈日益增加之势进行体外循环。
必须透析以上商业银行表里两方面的运营模式,我们才会明白,为何在今年信贷规模剧减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仍可获得高额利润。
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货币紧缩力度,可谓历年罕见。8月末,中国M2余额为78.07万亿元,同比增长仅13.5%,M2增速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6%以下。M2的如此低速增长,仅为中国改革32年来M2平均增速的一半。
但即使在如此紧缩的政策压力之下,今年上半年,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仍取得了净利润平均同比增长32%的业绩。
加息等货币紧缩政策并未能有效吸附存款,与未能拉低商业银行利润率一样,同样令人诧异。据统计,仅9月上半月,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存款额,就较8月末减少了4200亿元左右。存款额度的急剧减少,令人怀疑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就吸附市场流动性而言已经失效。
实际并非如此,市场流动性减少是真实的,只不过这些“存款”已变为商业银行的体外循环。而这却是今年商业银行在货币紧缩、在巴塞尔协议Ⅲ(存贷比)等多重考核压力之下,仍获得高额利润的根本原因。
依附于商业银行进行体外循环的资金,仅今年上半年,即以理财产品等形式发行逾万款,同比增长超过100%,募集规模早已超过去年全年。
而由此募集的巨额资金,亦是今年商业银行存款额度剧减的主要原因,因为储户通过购买“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就可以获取超过银行存款利息1/3左右的收益,且从表面上看并无风险。
正是如此众多“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使商业银行既可以绕开央行、银监会的监管,又可以解决信贷规模受限所带来的“无米之炊”的窘境。
但如此“金融创新”,并不能说明商业银行业务在转型,因为包括“银信合作”在内的金融脱媒手段,本质上仍然是与传统信贷相同的利差模式。
这显然与央行当初制定趋紧的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胀加剧的同时,又可以对商业银行进行倒逼转型的初衷相违背。
信贷紧缩不可能倒逼商业银行转型,因为只要有垄断经营和高额利差事实存在,商业银行的路径依赖就会持续,这亦是2005年汇率体制改革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模式仍然单一的根本原因——截至目前,信贷利差收入仍然占我国银行业总收入的90%左右。
一直难以改观的利差管制,不但会造成储户对银行持续的利率贴补,从而不得已追逐更高收益但亦会形成系统风险的“银信合作”等理财产品,而这更会让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动力消散。虽然,今年初央行就利率市场化已开始试点,但试点范围仍主要限于城市商业银行为主的中小银行,而试点项目亦仅限于中短期存款利率市场化。
当享有存贷利差“天然福利”的时候,指望商业银行有业务转型的动力,指望商业银行能够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等社会需求,可谓痴人说梦。而对于诸如银信合作的所谓“创新”,除了让商业银行逃避金融监管,推高贷款市场利率外(高出央行贷款基准利率一倍以上),还会为未来的金融风险埋下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
信贷收缩难逼商业银行转型,在缺乏严格金融监管的前提下,只会造成商业银行的违规操作,以及由此形成的金融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