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粮食为何能够实现“八连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3 06:55 来源: 经济日报

  众所周知,今年我国粮食生产面临严峻的考验,北方冬麦区冬春连旱、长江流域旱涝急转、西南地区严重干旱等灾害影响十分严重。因此今年粮食生产还能在高起点、高基数的情况下有望实现“八连增”,成绩来之不易。

  粮食实现“八连增”,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把农业和粮食生产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粮食生产和防灾减灾的关键时期,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亲临一线检查指导,部署开展了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措施落实力度,千方百计夺取粮食丰收。

  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农业“四补贴”规模达到1406亿元,比去年增加180亿元;安排粮油大县奖励225亿元,增加40亿元,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249亿元全部由中央财政补助;大幅度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在防灾减灾的关键时刻及时出台抗旱浇水补助等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广大农民、科技人员抗灾减灾和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科技服务及时到位。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各成员单位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指导服务,强化监督检查,形成了推进粮食生产的强大合力。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在秋冬种、春管抗旱、春播、夏种等关键环节,分品种、分区域、分农时制订实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方案,在全国开展稳粮增粮科技服务活动,组织全国1万名专家和35万名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加强分类指导,推动落实高产技术措施,大棚育秧、深松整地、播后镇压、浇越冬水、“一喷三防”等抗灾增产关键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防控措施得到大力推广,有力促进了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挥重要作用。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水利的投入,引导市、县财政增加投入,尤其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等相关政策,加快建设步伐,继续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农村水利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资金补助、民主议事等形式,引导和鼓励农民开展面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参与直接受益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

  抗灾救灾工作扎实有效。各地区、各部门全年立足抗灾夺丰收,强化灾情预测预判预警,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充分发挥农机防灾减灾主力军作用,坚持做到了科学防灾、主动避灾、有序抗灾、高效救灾。今年以来,仅农业部就先后派出90多个工作组和专家组,驻村蹲点帮助农民落实科学减灾措施,有效地将粮食因灾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高产创建带动明显,建设4300个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在50个县、500个乡试点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展示示范先进适用技术,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今年全国95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单产比所在县高142.5公斤,270个早稻万亩示范片单产比所在县高122.1公斤。

  气候条件总体有利。今年主要农区关键季节光、温、水匹配良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西南部分地区干旱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但由于旱区粮食在全国粮食生产中所占比例小,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有限。

  在粮食产量已经实现连续七年增产的基础上,今年粮食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保障市场供给、管理好通胀预期、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对稳定国际粮食市场也具有重要作用。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