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第三性成为正式性别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6 04:44 来源: 信息时报

  

第三性成为正式性别
1959年的一部虚构小说《第三性》描述了男女两种性别之外的领域。
第三性成为正式性别
在不少国家,第三性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圈子。
第三性成为正式性别
科学家的眼光已经远远超越了两性乃至多性别领域,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认为人类将出现第三性,而且有可能取代现在的男性。

  不男不女?非男非女!

  男性、偏男性、两性人、偏女性、女性

  人类性别其实有多种

  “大自然喜欢多样性,不幸的是,人类社会不喜欢,”这或许是第三性人群悲伤遭遇的根源。

  “第三性别”,是女性主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和宣传的一个新概念。它说的是,在传统的、按照生理状况来划分的男女两大性别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社会性别。这个第三社会性别主要是指无论哪个生理性别的同性恋者、易性者、易装者等等。

  这种跨性别的现象本身有多种表现形式,可能发生在染色体正常者身上(23对染色体,包括一对性染色体,男为XY,女为XX),也可能发生在染色体异常者的身上,其性染色体为XXY,或者XYY。表现在生理上,则是男女性状异常。人们目前对此类性别紊乱的原因知之甚少,只是猜测其成因可能是由于性染色体基因突变造成的。

  第三性别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情感学说认为第三性别是不喜欢男也不喜欢女人的人,无法同这两种性别中任何一种产生爱情和希望发生性关系的第三类人。也有人用第三性来指男性中的弱势群体. 他们地位低下,经济能力较弱,无法与社会中的优势者竞争,常常处于被压迫阶层,又不被女性(第二性)认可,无法获得男性“统治/支配地位”,处于被抛弃的边缘。比较于男性中的强者,他们大致相当于旧时女性之于男性的地位。

  1993年,美国布朗大学医学教授、基因学家安妮·福斯托-斯特林提出,具有异于寻常性别特点的人不应对自己的性别硬性做出选择。她认为,从男性到女性这两种性别之间至少还应存在五种甚至更多的性别。她提出的五种性别分别是男性、偏男性(II型)、两性人(III型)、偏女性(I型)、女性。安妮博士指出“性别是一个巨大的统一体,它具有无限的延展性”,博士的新作《人体性别的划分》对她的新思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强大两性“规范”第三性?

  出生时性别矫正手术的盛行,正反应了人们对跨性别认识的误区。实际上,这种现象出现的机会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出生时拥有两种形态生殖器的比例高达两千分之一,这也意味着在英国有大约3万名“跨性别”的人,分析称,实际数字会更高一些。知名神经病学教授、跨性别研究专家米尔顿说,“大自然喜欢多样性,不幸的是,人类社会不喜欢。”

  儿童心理专家、英国中性人联合会负责人海斯·莱特博士坚称,不能简单地通过手术或激素治疗而改变性别。他研究了一些婴儿时期被“矫正”的跨性别的人,长大以后,一些人又做变性手术恢复原样;一人则非常苦闷甚至自杀。他认为,人对性别的认识不仅仅是外在的性状,更重要的是大脑的认识。

  48岁的海斯·莱特是有着亲身体会的,他出生时就是一个罕见的“跨性人”,虽然有XY染色体,男性性征却发育不全。他说,“在上世纪60年代,我简直成了实验室的小白鼠,医学研究的玩物。幸好我母亲是个医生,她把我解救了出来。”她坚持不给儿子做变性手术,让海斯按照自己的方式健康成长。直到今天,海斯仍然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他说简直不敢想像如果做了手术会怎么样。

  而阿黛尔·亚当斯就没有这般幸运,出生在1970年代末的她有着XXY型染色体,因此基因上非男也非女。医生鼓励她的父母将她作为男孩抚养,并立即对她进行了手术。然而,阿黛尔·亚当斯后来觉得这是一个错误决定,随着时间推移,她越发不认同男性身份,父母也越发不满儿子的娘娘腔。他曾作为男同生活过一段时间,仍然觉得不对劲。三年前,经过一番斗争她终于进行了又一次手术,重归女儿身的她这才感到如释重负,现在,她正积极支持像她一样希望得到性别自主权的人。

  “第三性”将取代男性

  人类的进化?

  人类到底是在退化,还是在继续不断完善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一直莫衷一是。科学家认为,在现代人之后可能会出现一种更为完善的新的人种。另外,由于Y性染色体的不断消失,男人作为一种物种有灭绝的可能,取而代之的将是另外一种第三性人。

  英国伦敦大学教授斯蒂夫.琼斯声称,现代人种的正面和负面突变都已经结束。照他看来,人类进化过程是建立在基因能改变活生物体去适应外部周围环境的性能的基础上,可现代人不仅几乎丧失了对生物圈的依赖性,而且自己去改变它。

  俄罗斯国立罗斯托夫大学的科研人员、哲学博士奥列格.瓦西里耶夫也认为,人类具有一些能导致其灭绝的弱点,比如低下的免疫性。瓦西里耶夫还认为,从生物学观点来看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猛犸就已经灭绝。而为了使人类消亡,如今有的是理由,有气候变化因素,也有微生物突变因素,现在微生物都有了抗药性。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乔纳森.普里查德认为,人类已经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近1.5万年来出现许多新的基因,比如说那些能保证吸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以及消化奶类的基因。正是由于有了它们,我们才能适应新的食物。

  全俄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生物学博士韦尼阿明·普列沙科夫断言,人的脸孔在缩小,比1万年前小了三分之一。最大的变化在颌骨和牙齿的布局与结构,这可能是因为人类再不用咀嚼坚硬东西的缘故,但与此同时,人类的脑颅变得更加突出。为什么会这样,科学家说到现在仍没有弄清楚。1分2分3分4分5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