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交易市场衍生多维投融资链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7 08:38 来源: 新华08
⊙记者 郭成林 ○编辑 全泽源
A股跌跌不休,但依傍二级市场而生的大宗交易却依然红红火火。记者统计,截至9月26日,A股2011年大宗交易成交额恰好达1000亿元,已超越2010年全年的892亿元,而这个数字在2009年仅为642亿元。如此火爆的交易背后是稳定可观的盈利空间。但在不少以大宗交易为生的资本人士眼中,”现在竞争明显比过往两年激烈多了,赚钱越来越难,我们也不知道再过两年还会不会有市场。“
依循国内资本市场的生存逻辑,从1992年以来的认购证、抽签表、职工股、转配股、法人股,到当下的定向增发、大宗交易、PRE-IPO,每项资本模式的核心,无一不是依靠制度红利攫取巨额套利空间。
如今当红利逐步消失,寄生体内的套利者与掮客们不断求索,为大宗交易市场衍生”多维度“的投融资链条。
50个”U盾“故事:
隐性成本大
自2008年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激活大宗交易市场以来,首批参与者是资本嗅觉灵敏的投机客,他们从倒卖认购证、拍卖法人股起家,奉行”短、平、快“的套利交易原则。
顾元(化名)是大宗交易资深人士,从开市之初便享受了低风险、高利润的投资回报,由此也见证了创始期的草莽逻辑与江湖气息。
”拿大宗交易有不少隐性成本,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顾元对记者说,”我记得有次提了一个大麻袋坐飞机,被安检拦下,他们一看惊呆了,麻袋里面是50多个‘U盾’,认定我是洗钱的,差点还被‘扭送公安’。“
三年来,顾元2008年在大宗交易市场投入的8000万,目前滚动盈利已达5亿以上。”现在大宗交易竞争很激烈,5亿资金根本不能玩了,为此我与券商、信托、基金开展合作,成立了公司,在规范化的同时,也想走品牌化、专业化与高质量服务的路子。“
从个人到公司,顾元印证着大宗交易市场一个基本趋势——买方机构多元化。如顾元之类的”个体户“转型,上海复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其中之典型。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创始人为陈学东、陈学赓兄弟,二者此前是法人股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据介绍,陈氏兄弟及其复利投资所参与的大宗交易份额,约占市场总量的1/4。
又如顾元所说的券商、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目前参与大宗交易市场的热情与力度日渐增大,由此引发业务边界的拓展与盈利模式的升级。
投融资利益链渐成:
买方中介化
基金、券商、信托等机构投资者直接参与大宗交易(间接参与难以统计),在数据上呈明显上升趋势——今年以来已达29亿,去年全年仅15.9亿,其背后动机与盈利模式各异。
如信托参与大宗交易,主要系为各类投资者实现融资创新,如日前陕国投为基金专户发行专投大宗交易的信托产品,包括”汇添富基金定向“、”国泰基金3号定向“等;又如近期多家阳光私募发行大宗交易投资信托产品,包括上海凯石的”外贸信托?创富1号(凯石)“等。
如券商、基金参与大宗交易,其动机从2008年至2009年的内部对倒,到2010年后的低价抢筹、融资拆借、利益输送等不一而足。
举例而言,本报曾连续刊发《金宇车城岳阳兴长现蹊跷大宗交易》等报道,指出中信证券曾通过大宗交易,于2010年12月30日买入、旋即于2011年1月4日卖出岳阳兴长、金宇车城两公司大额股权,俨然一笔针对某股东的短期融资拆借。
此外,由于与金融机构的多种互动,顾元等人眼下参与大宗交易的模式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以前就是简单套利,现在感觉自己越来越像一个中介。“
顾元介绍,由于竞争日趋激烈,他们现在会主动为上市公司设计小到股份减持、市值管理,大到买壳卖壳、资产重组等一系列资本运作方案。
”民营、国有、外资各自的减持需求完全不同,个性化的东西很多。“顾元对记者说,”现在融合基金、券商、信托等多方共同完成一个减持计划的案例已是惯例。“
”此外,许多大宗交易看起来是我们拿下来的,实际上也是我们为人代持。“顾元进一步说,”有些国有上市公司要私有化、我们出面帮忙接一部分;有些上市公司要运作重大事项,想提前减持给关联方以实现避税、避监管,我们也会接一部分;有些实际上减持出来还会做成一个针对上市公司的‘护盘’基金。毕竟我们是市场中的常客,能规避不少监管问题,相对应的我们也只收取部分佣金和提成,减持收益尽归他人。“
各路人马涌入大宗交易,除眼前利益,更看重后续的财富管理市场。以现有流通市值20万亿计,以2000家上市公司计,以2万家拥有上市公司股权的主要机构和自然人股东计,这已是国内最庞大的财富管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