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A股接连遭遇重创 专家分析其主要原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7 14:5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近期,A股接连受挫,在昨日权重股中国平安更是放量跳水,接近跌停,随后中国人寿、中国太保联袂砸盘,连累沪指跌穿2400点关口,也创出14个月以来的新低。A股疲软,但没有停止新股发行的脚步,今日中国水电正式启动网上申购,虽然大幅缩减了发行规模,但拟募资额仍达约144亿元。人们不禁要问,为何业绩优良,股票却狂跌不止?为何股市暴跌却屡发新股?财经和证券业专家叶檀、刘纪鹏、曹中铭、皮海洲、宏皓分别撰文分析了其主要原因。

  叶檀:中国股市正在经历上市之劫与再融资之劫

  IPO规模没有最大,只有更大,投资者的买单规模远远超过预期。

  祸不单行,急剧扩张不得不戛然而止的包括中国平安。9月26日,巨无霸公司中国平安A股、H股齐齐暴跌。市场传言,与旗下平安人寿的融资方案有关,也与富通集团、信托领域的激进策略有关。不管如何,此前的赢利点如信托等,随着绿城信托的风险浮出水面,已经到了转折关口。[全文]

  刘纪鹏:监管者和决策者应提高对资本市场推出积极股市政策的认识

  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以及国内流动性趋紧的影响下,A股市场震荡下行。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国股市的吸引力?扭转股市长期低迷的局面,应该尽快推出积极的股市与资本政策,监管者和决策者应提高对资本市场推出积极股市政策的认识,并合力将政策落到实处。[全文]

  曹中铭:大股东金蝉脱壳 全流通风险显现

  自四月中旬开始,股市便出现调整,境内外恶劣的市场环境以及上市公司竭泽而渔式的融资行为,导致股市有不堪承受之重,也导致投资者失去了信心。在股指大幅下挫的背景下,个股同样未能幸免。[全文]

  皮海洲:中国水电见证伪市场化新股发行

  回顾A股历史,几乎每一次大的救市,都是因为新股发行出现受阻才采取的。而如今,管理层找到了让新股发行畅通无阻的秘方——即所谓的市场化定价发行,于是,在市场化的旗帜下,在新股发行不存在失败危险的情况下,管理层是不会救市的。因此,中国水电的发行再一次表明了中国股市为融资者服务的宗旨。只要新股发行能够正常进行,投资者就是亏损得更多一些,都在所不惜。[全文]

  宏皓:股市被一些利益集团看作“提款机”和“圈钱场”

  众所周知,要“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必须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让股市、债市两翼齐飞。然而,在中国资本市场,公司债发展缓慢、比例偏低,而股票发行则开始了一轮史无前例的“大跃进”,以至于不管市场承受力怎样,每周都会有数家甚至十多家企业仓促发行上市。不仅如此,“直接融资”在股市中,还被扭曲为“圈钱”和“套现”的代名词。[全文]

  (以上观点仅供网友参考,不代表本网立场)

  更多内容请点击:网友热议

  (责任编辑:马丹)

  中交上市与股指暴挫

  作者:叶檀

  IPO规模没有最大,只有更大,投资者的买单规模远远超过预期。

  刚被许以今年最大的IPO项目的中国水电融资纪录将很快告破,9月28日发审委审核的中交股份,将荣膺成为“年内最大IPO项目”。

  中国股市正在经历上市之劫与再融资之劫,新一轮买单行为没有止境。人们希望监管层放慢IPO步伐,但监管层以市场化为名保持快节奏的发行。自2009年7月恢复IPO以来,A股市场IPO节奏有增无减。Wind数据显示,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以来分别完成首发111家、347家和230家,对应的首发募资分别高达2021.97亿元、4911.33亿元和2154.18亿元。同时,还先后分别完成了134家、170家和131家定向增发,对应的增发募资总额分别为3021.59亿元、3771.76亿元和3368.56亿元。

  继大型金融机构全部上市之后,国务院国资委所统辖的中字头部门处于上市高峰期,所谓风水轮流转,都趴在地板上这么长时间了,轮也该轮到了。

  实际情况是,投资者在替金融机构首轮买单后,目前进入为金融机构的第二轮再融资买单期,由于此前的大规模扩张在紧缩时期呈现出的坏帐风险,金融机构在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下大规模再融资。

  中字头实体公司遭遇资金难题。上市的大型公司大都在利比亚等地有投资,虽然无一例外声称风险可控,抽血却毫不手软。据Wind统计,若不计IPO首发圈钱,以上公司累计现金分红减去配股和增发,A股上市公司累计“再抽血”1561.44亿,其中40%上市公司属于再抽血型,有9.19%公司属于不抽血不分红的无为型,“中字头”公司45%属于再抽血型。

  大型企业的激进规模扩张已经遭遇资金瓶颈的严峻挑战。以中国中铁为例,一季度以来,中国中铁大量铁路在建项目普遍出现了融资难、投资无法到位、工程款大量拖欠等问题,项目推进困难。截止到5月底,中国中铁被拖欠的工程款达到280亿元,其中铁路拖欠的工程款约225亿元。中国中铁为此垫付了约240亿元,其中铁路垫付资金约160亿元。不仅如此,去年就被国务院国资委挂号的中国中铁负债率仍在增加,一季度负债率就已经达到81.54%。一季度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0.10元,中报发布时急降到-0.80元。

  目前的融资额新科状元中国水电,最新的半年报显示,中国水电母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4.85%,合并报表为88.47%,1441亿元总资产,负债高达1275亿元。公司称资产负债率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近年来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及投资规模的增加,债务性融资相应增加及计提内退、待岗、遗属人员福利负债所致”。

  中交股份的现金流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从现金流量及负债水平来看,中交2010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55亿元,较2009年的172亿元减少了17亿元,今年上半年则为76亿元;与此同时,中交的资产负债率(母公司)也自2008年以来的43.74%一路上升,目前已经达到了60.76%。而公司在利比亚的项目总资产比例仅为0.66%,公司一再强调财务稳健,却不能改变可能发生数十亿元亏损的事实。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信贷与人力成本上升,以及船舶航运等进入低谷期,相信要维持前两年的高速扩张十分困难。

  祸不单行,急剧扩张不得不戛然而止的包括中国平安。9月26日,巨无霸公司中国平安A股、H股齐齐暴跌。截至收盘,A股暴跌9.58%,报34.37元;H股跌13.71%,报42.5港元。市场传言,与旗下平安人寿的融资方案有关,也与富通集团、信托领域的激进策略有关。不管如何,此前的赢利点如信托等,随着绿城信托的风险浮出水面,已经到了转折关口。

  投资者为中字头买单,还没有到结束的时候。放弃大盘股的投资者,疯狂地炒作ST股。截至9月中旬,近50个交易日涨幅最大的前7只股票,涨幅从50%-400%不等,全部都是资产重组后复牌的品种,属于清一色ST类。今年以来,虽然大盘指数跌幅13%,但ST股反而平均上涨12%。两市120多家ST类股,其中竟有3成的价格超过10元。蓝筹不蓝,ST股不黑。

  看看ST海龙我们就知道资金运作的丑陋面目,上半年巨亏、被证监局立案调查之后,被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自律处分,被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连续下调两级信用,重组失败。

  ST海龙曾是化纤行业的龙头企业,全国最大最先进的粘胶纤维生产基地。该公司于1996年上市,是潍坊市第一家上市公司,到2011年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3172.56%,疯狂担保吸纳资金,如此一家公司从6月24号以后托重组之福,居然略有上升,此等公司不死,股市断无宁日。

  上市无回报,买单无极限,ST股造假重组被狂炒,股指暴挫在情理之中。指望政治经济学上的救市吧,如果可能的话,或者抱着价值投资不看盘,眼不看盘才能心有定力。

  叶檀博客:http://blog.ce.cn/html/51/110651.html

  (责任编辑:马丹)

  七招可扭转股市长期低迷局面

  作者:刘纪鹏

  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以及国内流动性趋紧的影响下,A股市场震荡下行。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国股市的吸引力?扭转股市长期低迷的局面,应该尽快推出积极的股市与资本政策,监管者和决策者应提高对资本市场推出积极股市政策的认识,并合力将政策落到实处。

  扭转股市长期低迷的局面,需落实积极的股市与资本政策。具体包括七大部分:

  首先,在“一行三会”的基础上,应组建中国统一的金融协调机构,使“一行三会”能够在总体货币政策上互相协调。

  其次,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应在公司债,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入市规模上提出具体的定量和方案;财政和税务局,目前应就资本红利税的减免等财政支持积极股市政策方面提出具体的思路;国资委和中投公司,应该就其所属的产业和金融国有上市公司、国有股的减持,作出进一步具体的限制性规定,并以提前披露的方式让投资人做到心中有数;发改委在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方面和证监会加强协调,统一部署。最后,包括社保资金的入市规模和方式也应提上议事日程。

  第三,在发行制度上应该抓住主要矛盾,当前应该落实监审分离,适当拓宽为中小企业融资上市的瓶颈,改变现有的格局。在监管分离当中,交易所应探讨刑事核准的制度,证监会主要是监督在审批上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要将保荐人和承销商的责任落实到人。

  第四,要切实推出市场化的制度,在放开创业板规模的基础上进行询价,争取让有限的资金配置到更多的中小企业和创业板企业上去,改变目前“三高”“超募”所带来的低效率不公平的被动局面。

  第五,IPO和再融资以及上市公司大股东在二级市场减持,都是在上市公司抽血圈钱的典型模式。对于大股东减持,应要求其做出提前披露的规定。

  第六,在三板和国际板上推出的时间和顺序上应有综合的考虑,而不是盲目的从各个部门的自身利益出发去仓促上马。应该把大盘的指数和股民的利益结合起来,要把股价和推出国际板、三板市场的金融创新结合起来,应在中国股市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再考虑这些会给市场带来进一步不确定性的措施。

  最后,应该推出股权文化和股市新文化。股权文化即强调股东的利益至上,要保证分红和保护股东的表决的权利,承认股东才是上市公司主体;股市新文化则应在宣传上给股民投资人应有的社会地位。

  股市最近以来持续的下跌已经完全背离了中国经济的基本规律和股市的基本功能。目前影响我国股市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宏观经济形势,上市公司质量以及政策。而政策因素中,既有货币政策的问题,也有监管政策的问题。

  “通过推出积极的股市与资本政策,化解当前中国股市持续下跌的低迷状态,使之恢复理性,以和宏观与微观经济形势相匹配,关键就是要从政策入手加以解决。”

  我们国家在当前正面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美欧经济衰退的国际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崛起的关键就是要从资本市场上对这个战略有个认识,在中国宏观金融和经济政策中,迅速推出积极的股市与资本政策,用直接融资弥补间接融资,回避系统性风险的不足,通过直接融资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中国推出积极的资本政策时机已经成熟。其一,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以资本政策为主的直接融资。其二,在央行的货币政策中,已经开始引入了包含货币政策决定的间接融资和资本政策决定的直接融资。其三,从学术的论证角度来看,论证和应用资本政策下的直接融资已有理论的基础。所以在推出宽松财政、稳健货币的同时,推出积极的股市与资本政策,把它作为明年间接融资的一个补充,具有重大的建设意义,这将是中国资本市场金融与经济政策极大完善。

  推出积极的股市与资本政策,要承认现实中直接融资所引带而出的资本政策,这一政策将和间接融资的货币政策相匹配,在推出宽松的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推出积极的资本或者股市政策,并列入四季度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和金融工作会议的日程。不仅要对货币政策的预期和额度有一个基本的考虑,还要对资本市场,通过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创新的直接融资也要做出一个总量的制度安排,让投资人心里有数,让资本市场更加公开、透明和公平。

  刘纪鹏博客:http://blog.ce.cn/html/14/125714.html

  (责任编辑:马丹)

  大股东金蝉脱壳 全流通风险显现

  作者:曹中铭

  自四月中旬开始,股市便出现调整,境内外恶劣的市场环境以及上市公司竭泽而渔式的融资行为,导致股市有不堪承受之重,也导致投资者失去了信心。在股指大幅下挫的背景下,个股同样未能幸免。但也有例外出现,多伦股份即是其中之一。

  今年堪称是多伦股份的“翻身之年”。金融危机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多伦股份并没有优异的表演,但因为涉“矿”传闻,从6月23日起,多伦股份展开了一轮凌厉的上涨走势。短短的34个交易日,其股价便从5.76元飙升至14.60元,涨幅高达153.47%。而在股价疯狂的背后,多伦股份大股东多伦投资(香港)有限公司(下称“多伦投资”)的大肆套现也一发不可收拾。

  定期报告显示,去年底与今年一季度末,多伦投资持有上市公司股份均为12431.44万股,占已全流通的多伦股份总股本的36.50%。此后,大股东减持的消息不断传来。至6月底,多伦投资持股10533万股;到了9月13日,大股东持股下降为8951.61万股;9月21日的公告显示,多伦投资的持股进一步下滑至7248.78万股,占比21.28%。公告同时表示,未来12个月内,其不排除有继续减持多伦股份的可能。

  尽管在半年时间内多伦投资减持了41.69%的股份,但其仍然稳坐第一大股东的“宝座”。而多伦投资的套现行为,市场亦怀疑多伦股份实际控制人欲通过减持实现金蝉脱壳。事实上,多伦投资的减持套现并不是最具“特色”的,ST梅雁大股东梅雁实业的减持,才是真正为投资者上了一堂全流通的风险课。

  资料显示,从2007年11月7日至本月9日收盘,梅雁实业累计出售所持ST梅雁股份2.54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3.4%。减持之后,梅雁实业还持有上市公司股份4170万股,占其总股本18.98亿股的2.197%,并且仍为第一大股东。持股不到2%,居然也能占据“老大”的位置,这样的事情真实地发生在A股市场身上。

  截至二季度末,ST梅雁第二大股东持股不过区区405万股,十大股东中其余八大股东都是自然人股东,如果梅雁实业继续减持弃“壳”而逃,ST梅雁极有可能变得群龙无首,如此状况并非不可能发生。那么,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如何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又有谁来保护?

  股改之后意味着全流通的来临,也意味着上市公司流通股份的增多,同样意味着股价风险的放大。如果上市公司主营不振,业绩表现平平,大股东就存在套现后拍屁股走人的可能。如此,大股东在获得资本溢价获利出逃后,剩下的就只有中小投资者在其中苦苦挣扎。或许香港市场的案例更能说明其中的问题。在香港市场挂牌的思捷环球的大股东在大肆减持之后,其股价也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从最高时的133港元跌至目前的12港元左右,暴跌90%。

  多伦股份以及ST梅雁大股东的减持行为,应该引起投资者的警惕。最近两年来,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套现、大股东大肆减持的现象不断增多,上市公司大股东与高管股东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留给中小投资者的或许是“一地鸡毛”。关于这一点,以自然人股东为主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更须引起注意。

  曹中铭博客:http://blog.ce.cn/html/27/101827.html

  (责任编辑:马丹)

  中国水电见证伪市场化新股发行

  作者:皮海洲

  倍受市场关注的中国水电新股发行终于在19日拉开了序幕。当天,该公司刊登招股意向书与发行安排及初步询价公告显示,作为今年A股IPO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大项目,该公司拟最多发行35亿股,计划募资173.17亿元。根据安排,9月20日至9月22日为初步询价推介日,9月27日为网上申购日。

  对于A股市场来说,新股发行已经是一项“日常工作”了。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发行上市公司达到206家,平均每个交易日都有不少于一只股票发行上市。但尽管如此,目前安排中国水电这样的巨无霸发行,还是有些出人意料。毕竟自7月下旬以来,A股进入新一轮下跌之中,目前A股市场低迷明显。不仅上证指数创出一年来的新低,而且沪市的日成交金额也都萎缩到了500亿元左右的水平。为此,不少投资者对A股新股发行充满了抱怨,抱怨A股“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希望管理层能放缓A股发行脚步,对新股发行实行“结扎”。而与此同时,一些业内人士也纷纷向管理层提出救市或治市的建议。但从中国水电新股发行的启动来看,管理层并没有为这些舆情所左右,不仅没有放缓新股发行的脚步,甚至还推出了今年最大的IPO项目。此举表示,至少在目前的位置上,管理层是不会救市的。作为投资者不要对此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而管理层之所以不会救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尽管目前市场低迷,尽管投资者损失惨重(平均每个投资者今年损失达到1.8万元),但新股发行却没有因此受阻。众所周知,A股市场是为融资者服务的市场,只要新股发行畅通无阻,管理层救市的积极性就不会高。回顾A股历史,几乎每一次大的救市,都是因为新股发行出现受阻才采取的。而如今,管理层找到了让新股发行畅通无阻的秘方——即所谓的市场化定价发行,于是,在市场化的旗帜下,在新股发行不存在失败危险的情况下,管理层是不会救市的。因此,中国水电的发行再一次表明了中国股市为融资者服务的宗旨。只要新股发行能够正常进行,投资者就是亏损得更多一些,都在所不惜。

  不仅如此,中国水电的发行再次表明了市场化发股制度的伪市场化本质。从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从目前投资者的亏损来看,从目前的市场舆情来看,目前的市场显然是承受不起中国水电这种大型融资项目的。19日的A股大跌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因此,中国水电的发行并不是市场的选择,而是管理层的人为安排,是管理层意志的体现。可见,中国水电的发行本身就是违背市场规律,是反市场行为的。虽然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中国水电的发行会取得成功,但这实际上并非是真正市场化发行的结果,而是一种发行操纵的结果。是发行人、保荐机构以及询价机构利用市场中的投机力量,以及少数投资者的侥幸心理,对新股发行进行操纵的结果。毕竟发行人、保荐机构是新股发行的受益者,而作为询价机构主体的投资基金来说,新股发行的风险是基民的,而好处则是自己的。因此,所谓市场化发行,就是调动市场上一切可以操纵的手段来完成新股发行。正是这种操纵确保了新股发行源源不断地进行。否则在目前这种市况下推出中国水电发行,岂不是把中国水电逼上发行死路?

  皮海洲博客:http://blog.ce.cn/html/92/107592.html

  (责任编辑:马丹)

  中国股市为何造假猖獗

  作者:宏皓

  近期媒体报道了大量的上市公司造假消息:从海普瑞﹑胜景山河﹑苏州恒久﹑三一重工﹑双汇发展﹑信帮药业等到ST大地财务造假;凯迪电力(000939)、亿城股份(000616)涉嫌信息披露严重违规;中恒集团(600252)销售数据真实性被质疑;紫鑫药业(002118)以人参贸易为托儿,大肆注册空壳公司,进行体内自买自卖,被指复制银广夏骗局,遭到无限期停牌……

  A股市场正在成为“假货”泛滥的地方?

  这绝非耸人听闻。尽管有保荐人、尽管有会计师事务所、尽管有发审委……尽管我们搞了很多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改革,遴选拟上市企业更似精益求精、百里挑一,但10年前的“银广夏”一样以紫鑫药业的面目出现在今天的A股市场上,今后是否还有更多“紫鑫药业”出炉,谁也说不清。人们的印象是,10多年来,土壤依旧是从前的土壤,换汤没换药。

  为什么10多年来,造假企业依旧招摇于股市?利益输送依旧触目惊心?

  股市依旧被一些利益集团看作“提款机”和“圈钱场”……

  答案必须先从“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的内涵被一些人扭曲开始寻找。众所周知,要“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必须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让股市、债市两翼齐飞。然而,在中国资本市场,公司债发展缓慢、比例偏低,而股票发行则开始了一轮史无前例的“大跃进”,以至于不管市场承受力怎样,每周都会有数家甚至十多家企业仓促发行上市。不仅如此,“直接融资”在股市中,还被扭曲为“圈钱”和“套现”的代名词。从“圈钱”角度看,“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募资额”的“三高”公司已经不再是个案,而是日常景观,真正能给投资者带来持续稳定回报的公司却不易寻觅。从“套现”角度看,由于有关方面手执“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的令牌,而“扩大”谁,只在私下掌握;以什么标准“扩大”,一般企业也不知道;谁说了算,更是云遮雾罩。于是,“扩大”最终异化成了“为某些特殊利益群体套现造富”服务的“绿色通道”。统计显示,仅2011年7月1日至7月27日间,沪深两市就有84家上市公司发布高管离职公告,其中深市有57家。尽管高管辞职原因大多含糊不清,但尽快套现手中的股权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既然获准上市的企业只图圈钱,不谈回报;只求套现,不管投资者死活,那么,“直接融资”在股票发行上“大跃进”的结果,只能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

  其次,A股市场之所以“假货”频出,还跟上市公司造假成本太低、甚至没有成本密切相关。立立电子造假的后果,就是“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否决了宁波立立电子的首发申请,依法做出撤销立立电子发行行政许可决定。”立立电子原本就是想蒙混上市,结果虽未能如愿,却也没什么损失。对立立电子未做任何处罚决定,实际上是有关方面为证券市场后续造假、特别是造假上市提供了恶劣的样本。没有处罚的造假,只能激励更多造假者铤而走险。果然,前赴后继的苏州恒久又在2010年年初“带病”冲关。

  由于苏州恒久上市前夜被揭发专利技术已过期,所以这家标榜高新技术的企业最后未能如愿上市。不过,“处罚”一如立立电子,除了退还申购款及利息外,苏州恒久依旧毫发无损。既然造假无成本已被反复验证,那么去年底再出现胜景山河这样的“假货”,以及如今“假货”陆续被曝光,也就不奇怪了。立立电子们被揭发而梦断股市,只能算不走运;走运的是造假而如今依旧能笑傲于股市、并开始从容套现的资本玩家;更走运的是,在二次过会被否以后,曾涉嫌造假的胜景山河,如今竟然大举引入5家创投机构,准备卷土重来,资本玩家的猖獗,让人瞠目结舌。

  最后,保荐人等所谓“把关”关口形同虚设。中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质量优异的中小企业更是不计其数。按道理,股市上聚集的应是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每周上市的企业也应当是优中选优。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已上市企业中,不仅造假者顺利过关;那些一边遭受质疑、一边冲关成功的“带病”上市企业更是比比皆是;即便苏州恒久、胜景山河这些最终未能上市的“假货”,股票也早就通过了保荐人、发审委的重重关卡,完成了上网发行,直到媒体穷追猛打,才被迫终止上市。更让人看不懂的是,一些既无科技含量,也不关国计民生的企业,都能够堂皇上市。人们不禁要问,那些把关的保荐人干什么去了?那些以专家自居的发审委委员们究竟在企业上市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如果保荐人只负责包装上市公司,并与上市公司和风投们沆瀣一气,获取暴利,而一旦业绩变脸或者造假丑闻曝光,却毫发无损;如果只靠“纸上作业”的发审委,可以决定公司能否上市,却不对上市后出现的任何问题负责,那么要想铲除造假的土壤是不可能的。

  虽有一批专家学者挺身而出揭黑,专家学者却屡遭威胁,甚至受到人身威胁;而核心问题是立案都很难。专家学者打假却始终难以形成一股强势力量。那么,我们看一看香港如何处置上市公司的"造假"事件?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其一,媒体曝光充分及时。去年11月31日,香港廉政公署突然拘捕了创维数十名高层,随后香港廉政公署提起诉讼,控告黄宏生涉嫌在上市前的审计中造假账和挪用公司资金逾4800万元。而在此前,香港便有媒体披露说,黄宏生一再声称创维是一家专注于彩电业务的公司,与事实不符,黄在三亚地产项目中有大笔投资。

  其二,警方办案雷厉风行。香港廉政公署2004年11月30日拘捕黄宏生,并在12月1日晚发出新闻稿,指控黄宏生及其胞弟黄培升涉嫌盗取公司资金逾4800万元。其时,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刚刚获得深圳市50强民营企业的表彰,创维公司还对外宣称:上半年经营业绩比去年大幅增长。换言之,警方在接到知情人举报后及时介入,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半年报发布后,创维股价持续上扬,给股民造成损失。

  与深沪证交所一样,港交所对上市公司最严厉的处罚也不过是公开谴责,关键在于法律处罚的及时跟进。有人统计过,自2001年4月以来,共有61家上海证交所的上市公司受到77次公开谴责,但由于监管力度不足和司法程序未跟上,公开谴责的效果越来越差。

  其三,事后法律处罚严厉。据悉,东大照明董事局主席朱展东等3人涉嫌篡改账目,提供误导、虚假账目,从而导致他人遭受损失,如果罪名其成立的话,最高可判10年监禁。此外,创维上市时募集资金为10亿港元,若创维的"假账"罪名成立,法庭判决"等额赔偿",黄宏生的财富将"一夜赔光",其本人还面临犯罪行为指控,牢狱之灾自是难免。

  综上所述,东大照明也好,创维公司也罢,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公司出现重大财务丑闻,一方面会引发公司股价大幅下挫,甚至可能直接沦为"垃圾股票";另一方面是"造假"当事人要面临严厉的处罚。

  宏皓博客:http://blog.ce.cn/html/36/501836.html

  更多内容请点击:网友热议

  (责任编辑:马丹)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