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学院美术馆里的“超有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9 01:0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周舒 周渊

  木质的龙舟、划船的桨是寻常人家的扫把,更是乡间最常见的农具;这边的影像里,年轻人在超市、餐厅等寻常场景中重复着每日的生活,唯一不同的是影像里的生活伴随着高压水枪喷射的水柱;顺着楼梯而上,偌大的空间被分割成几个不同的区域,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故事在上演……这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在上演的“首届CAFAM泛主题展:超有机/一个独特研究视角和实验”。49位(组)国内外艺术家汇聚一堂,以装置、影像、视频、图片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阐释“超有机”的含义,这也是国内首个以学院为平台,呈现国际当代艺术的双年展。

  有机世界一直是人类应用、参与、改造、幻想、欲望的对象,人类在这个世界里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和诠释妄想,在这个渴望—幻想—实践不断循环的过程中,人类对于有机世界的认识边界不断扩大,呈现出一种“超有机”的局面,与之相应的艺术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

  在“超有机”展览主线的框架下,展览分为六个部分:“超有机”谱系考、超身体、超机器、超城市、生命政治、国际特别项目。整个展览的筹备和策划耗时约一年,而在中央美院美术馆这个独特的平台上呈现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则带有更浓厚的学术意味——“从学术角度探讨当代文化的某些问题,同时在这个教学和科研的平台上与艺术家、参观者共同探讨社会。”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如是说。

  再现重要艺术作品

  策展人之一、中央美院老师皮力介绍,本次展览围绕“超有机”的主题,将众多国内只闻其名却未曾见过的展品逐一复原,呈现了众多耳熟能详的知名艺术家如徐冰、黄永砯、隋建国、邱志杰、袁运生等重要的艺术作品。

  展厅一层最醒目处,是一座巨大的龙舟。它的创作者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厦门达达”的发起人黄永砯,这座六十英尺长的龙舟以木材与宣纸构拟,兼具中国式的纤巧与维京式大船的坚固感。“龙舟”的灵感源于美国新英格兰文物保护协会发现的一件尺把长的龙舟小装置,而黄永砯则是来自移民大省福建的艺术家,羁旅他乡的淡淡乡愁使得“龙舟”夸张的形象下隐藏着浓厚的情谊,又表达了黄永砯探索东西方达成实质性沟通的困难与可能性。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同时又是本次展览的学术指导和参展艺术家之一,徐冰在“超有机”的展览中显得尤为独特。曾以“天书”、“烟草计划”等艺术装置轰动一时的徐冰几乎参与过全世界所有的双年展,值此“9·11”事件十周年之际,徐冰展出了以“9·11”废墟遗址上的粉尘为核心材料做成的装置作品“何处惹尘埃?”。

  这件“何处惹尘埃?”的装置作品创作于2004年,所采用的粉尘来自2001年美国“9·11”事件的废墟,当时正在美国的徐冰“在双塔与中国城之间的地带收集了一包‘9·11’的灰尘”,两年后读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诗,便开始策划这个装置。作品于2004年首次展于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而七年后的今天,正值“9·11”十周年之际,在“超有机”展览上展出这件作品更具历史的深意。

  正如美国作家安诸·索罗门在一篇散文中写道的:“徐冰在‘9·11’之后虚空的日子里,从下城收集到的这些灰尘,不仅是具有寓意的,它还包含着那个九月的微风中夹带的寻常与不寻常的内容,融会着那一天所带来的独有颗粒:大楼在倒塌中转化成的粉末,从大楼中散落而出的、如枯叶般的纸片,以及人类质地的灰烬,所有这些在火和力的作用中,融合成一种统一的、永恒的纯粹,并与每日的尘埃混杂在一起。过去10年,关于‘自由塔’以及“9·11”纪念碑的、冗长而毫无结果的争论中,没有人注意到,其实这座纪念碑早已在那里:就是那些尘埃本身。”

  以学院为平台

  “以学院为平台”是本次展览最为独特之处,为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学术空间释放了新的张力,最直接的体现是将一些刚从美院毕业的年轻艺术家纳入到展览体系中来,同时汇集了众多不被主流艺术市场和双年展体系眷顾的成熟艺术家。皮力介绍说:“像胡向前、未知博物馆、东湖计划等刚从学院出来进入社会的艺术家们急切地关注社会问题,比如城市扩张等,但他们的语言的影响力很小,又缺乏资金支持,因此与成熟的艺术家非常不同,他们不是在制造一种景观,而是用微小的东西颠覆当代艺术的江湖。”

  比如“80后”的年轻艺术家杨健在靖江殡仪馆内设了一个装置来吸收和保存逝者火化时的烟气,并用这些烟气吹制玻璃器,最终构成这个名为“灵魂的形状”的奇怪玻璃器皿。另一位1986年出生、毕业于中央美院的女艺术家高蓉在展厅一隅用布、棉花等材料复制了自己曾居住过的北京普通居民楼一角,生锈的漆斑、防盗门上的污点、墙上的小广告等细节都以刺绣的方式真实再现,参展当日不少人都在这件作品前驻足停留。

  至于以学院为平台是否会让这个本就基于抽象概念的“超有机”展览变得晦涩而难以被大众接受,皮力表示团队在策展时避开了一些爆炸性、具有争议的话题,而是选择一些在艺术界长期被讨论、深思熟虑的结果。“学院是知识和社会之间的缓冲地带,在此背景下这个展览是在一定的学术积淀之上挑选的艺术话题,我们也希望这些话题能激起超越时效性的讨论。”

  除了国内的艺术家之外,此次展览特别设置了国外的项目单元,共有13位外国艺术家远道而来,其中不乏阿岱尔·阿德斯梅(Adel Abdessemed)等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