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道德糊涂”源自维护正义机制缺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9 02:16 来源: 郑州晚报

  

“道德糊涂”源自维护正义机制缺失

  相关新闻见今日A21版

  9月27日,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在谈及“老人倒地无人搀扶”现象时表示:“这是不该发生的事,是一些人在道德取向上一时之间犯了糊涂,这让我们很遗憾。中国人很关注这种事,不赞成这种事。”

  肯定主流道德需唤起集体意识

  赞同王世明对主流道德的肯定。中国人扶老携幼、扶危济困的价值判断,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与时俱进的美德,讲文明、讲礼仪的公共道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是有目共睹的,从来都没有丢失。

  然而,毋庸讳言,当下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商品经济大潮中拜金主义的大行其道,又有公民意识觉醒的滞后,更有激励制度的缺位。在一个功利浮躁的社会里,人们遇到公益之事往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别人身处困境危险之时,往往选择退避三舍,明哲保身,“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成为罕见的风景;“见义巧为”,“见义慎为”,似乎成了逃避公民责任与义务的借口。更要看到,“彭宇案”、“许云鹤案”之后,见义勇为的利益考量与社会信任危机越发成为群体性焦虑。此时此刻,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爱心稀缺、人人自危,以质疑的目光打量王世明的“道德主流说”,这不是什么偏见,而恰恰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正义与道德回归的渴求,向政府与全社会提出了重新构建道德主流的现实考题。

  人们期盼像“最美妈妈”那样的道德榜样被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希望更多地看到见义勇为者受到制度的护佑,让他们不再流血又流泪;期待道德样本能N次被复制,更多的人能以他们为参照系,对社会多一些责任,多一些体恤,多一些奉献,多一些担当;希望不文明、不道德的人和事受到谴责与惩处,更希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弘扬不是昙花一现,而转化为所有公民的行为规范。

  梁江涛

  先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不敢搀扶倒地老人是因为“道德糊涂”吗?笔者以为不是。请注意,我这里使用的是“不敢搀扶”,而不是“不愿搀扶”。可见,“老人倒地无人搀扶”现象所揭示的不是人们的道德问题,而是社会现实生态问题,“道德糊涂”源自维护正义的机制缺失。

  社会本来就缺乏维护正义的机制,你做了正确的事情,却往往要冒很大风险,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损失,人们当然要离这些“正确的事情”远远的。避害趋利是人的生存本能,在社会缺乏维护良德机制的情况下,人们遇到老人倒地自然会选择“糊涂”。

  存在决定意识,这是唯物论的最基本原理。可惜,有些人在分析社会现象时,经常偏离这一点,而从个人的主观上找原因。出现“老人倒地无人搀扶”的原因在社会,指责个人“道德糊涂”表面上没有错,实际上并非根本原因。

  看起来“老人倒地无人搀扶”现象只是一种单纯的社会现象,其实不然,这同社会大环境有关。在许多方面,社会存在都在诱导着人们做这类“道德糊涂”。比如有人实名举报搞腐败的行为,往往都要经受腐败势力的处处追杀,得不到正义的及时支持和保护。本来敢于举报腐败的就不多,若是再让举报的风险远远大于搞腐败的风险,人们在腐败面前不“道德糊涂”又能怎样呢?

  社会道德表现,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道德不可能悬在空中独自发展。要想加强道德建设,必须首先建设好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把一些社会问题产生的责任推在个人身上虽然简单,但掩盖了问题的实质,因此也不可能解决问题。建立良好道德风尚的社会,必须首先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赵光瑞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