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郝金刚:"统一标准"没打到保障房质量问题的"七寸"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02 06:4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据媒体报道:住建部在8月底和9月初分别对各地保障房建筑质量问题进行督察发现,很多保障房设计存在缺陷。例如,某地建设的保障房中,甚至出现了卫生间只有1平米左右的问题;更有地方的保障房将厨房直接做到了阳台上。据悉,保障房建筑设计标准将出台。

  看了这则消息,笔者不禁感叹:难道有了标准,中国的保障房建设中就能避免“纸糊房”等问题了吗?

  保障性住房既是民生工作,又是民心工程。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保障房的建设成为了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年我国要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面对“军令状”的压力,在后续资金还未有着落的情况下,各地保障房边设计、边开工、边办手续、边找资金的“N边工程”比比皆是,对施工、监理、建材等企业的招投标流程也常常只是走过场,质量问题在任务压力之下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

  于是,有关保障性住房出现质量问题的消息频频传来,令人深感不安。2011年最让建筑界感到耻辱的一件事,大概要数发生在安徽省蒙城县和谐家园小区的“上下通透事件”。这里的房子被居民称为“纸糊保障房”,成为继青海康川新城、河南郑州一安置小区之后,被媒体曝光的又一起性质恶劣的保障房质量安全事件。而这些被曝光的只是所有问题中极小的一部分,在全国范围内类似问题还会不断发生。即使“统一标准”出台后,此类事件恐怕也不会因此绝迹。

  住建部住宅建设与产业现代化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赵冠谦曾表示,保障房设计标准主要有三方面内容,首先是套型面积标准与户型设计标准;其次是明确的设施设备配套标准;最后是装修标准,即明确保障房的全装修到底应该做到什么水平。

  其实,对于包括保障房在内的房屋的质量要求,国家和企业都有明文规定和标准,但是否执行,执行的力度如何,则另当别论了。很多时候,由于无人监管,所有的标准都成了“摆设”。可见,保障房质量之所以无“保障”,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这么一个“统一标准”,而是如何增强标准的执行力。作为一项政府主导的民心工程,保障房频频发生质量问题,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仍然缺乏民生关怀理念,以致在保障房建设问题上频频采取应付、拖延和以次充好的态度和做法。

  打蛇就要打到“七寸”,而透明才是最好的政策执行手段。要想确保保障房质量万无一失,就需要真正激活监管机制,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加大民众对保障房的监督力度,把监管问责细化,制定出相应的惩处条款。比如,保障房出现主体质量问题需要拆除重建的,政府部门直接负责人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开发商需负的经济责任等,都要一一列举,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坚决依法追究,同时约请人大、政协机关等监督执行,这样才能对违规、违法、违纪的行为严惩不贷,以儆效尤。以外,在保障房建设工程招标方面,一定要阳光操作,公开透明,确保公正,选择那些资质等级高、市场信誉好、技术管理水平高的企业进行保障房的建设;其次,要从设计规划、施工进度、建筑材料来源、装修效果等环节进行全方位跟踪,责任到人,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追究责任,决不姑息迁就。

  应当看到,保障房的质量问题事关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切身利益,事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发展大局,必须高度重视,决不可掉以轻心,稍有松懈和麻痹,便有可能留下后患。离2011年年底只剩下一个季度了,但愿在这一年行将结束的时候,我们能够欣慰地看到,又有一批住房困难家庭搬进宽敞舒适的新家。(郝金刚)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保障房利薄不是偷工减料的理由

  保障房质量监管不能有“模糊地带”

  1.7平米的卫生间,放得下政府责任吗

  汪志强:解决保障房建设乱象,谁更靠得住?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