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辉煌的成就 伟大的跨越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04 06:51 来源: 经济日报

  编者按:

  10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辛亥时期的革命志士们,始终把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发展中国经济、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宏伟设想,为中国的未来描绘出一幅壮美的蓝图。

  62年前,中国共产党继承辛亥革命志士的宏图大志,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征程。62年来,一个个宏伟设想已经由梦想变为现实,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值此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本报特推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系列专版,回顾百年风云,缅怀革命先烈,展现新时期新中国经济社会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敬请关注。

  1895年,孙中山先生在《香港兴中会章程》中指出,中国的外部环境是“堂堂华国,不齿于列邦;济济衣冠,被轻于异族”,“强邻环列,虎视鹰瞵”,“瓜分豆剖”,“蚕食鲸吞”;国内状况则是“政治不修,纲维败坏”,“鬻爵卖官,公行贿赂”,“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是一幅何等触目惊心的悲惨景象!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2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经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

  综合国力——

  从弱小转向明显增强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但是在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8%的快速发展下,2010年经济总量达到了401202亿元,已跃升至世界第2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10年的29992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在60年之内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到2010年,已经超过8万亿元。国家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952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39亿美元,2006年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继续扩大到28473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从一个外汇极度紧缺的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为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资金。

  商品服务——

  由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

  民以食为天,对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来说,粮食供应尤其重要。但是在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11318万吨,人均209公斤,广大人民还挣扎在温饱线以下。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国家对农业的强力支持和农业科技的进步更使粮食产量实现了长期快速增长。1984年粮食产量超过4亿吨,1996年超过5亿吨,2010年达到54648万吨。与1949年相比,2010年粮食产量增长3.8倍,人均粮食产量更是在人口增长三倍的情况下增长96%,达到了409公斤。

  现代工业是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还只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只能制造初级工业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工业基础建设的加强,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我国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2008年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等产品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甘蔗、大豆分别居第二、三、四位。主要工业产品中,粗钢、煤、水泥、棉布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居第五位,其他主要产品产量的位次也明显前移。

  经济社会——

  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

  封建社会末期,我国实行了闭关锁国的封闭政策,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被人为隔断。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对外开放处于不能自主的屈辱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全方位对外开放之路,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跃而成为世界对外贸易大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0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9728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2009年的第2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8.8%。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进口总额也升至世界第二位。

  人民生活——

  由贫困迈向全面小康

  新中国成立以前,人民生活积弱积贫,挣扎在贫困线上。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逐渐由温饱不足走向小康,到2000年总体上实现小康,正在向全面实现小康迈进。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1978年343元后,2010年又达到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49年的44元提高到1978年的134元后,2010年达到5919元。收入的增加使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0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30.3万亿元。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57年的58.4%下降到2010年的35.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54年的68.6%下降到2010年的41.1%。

  新中国成立以前,广大人民生老病死没有依靠,社会保障事业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改善和保障民生,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

  在城镇,到2010年末,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3263万人、13376万人、16161万人和12336万人。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医疗改革试点也在加快推进。到2010年底,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人。2010年,267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96.3%。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