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甩掉中国“贫油”帽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09 06:31 来源: 经济日报石油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今天90%的运输能量是依靠石油获得的,同时,石油的衍生物是许多工业化学产品的原料。因此在近代以来,石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
孙中山先生很早就认识到了发展包括石油、煤炭及各种矿业资源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只有甘肃老君庙、新疆独山子、陕西延长三个小型油田,年产原油仅仅10万吨左右,大量石油基本需要从国外进口。当时,外国地质学家一致认为,中国没有什么石油储藏,是一个“贫油国”。
早在上世纪4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潘钟祥就明确提出了陆相生油学说,说明中国广布的陆相地层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反驳了西方所持的中国贫油的观点。新中国成立后,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等经过不断理论探索和实践,肯定中国东部特别是东北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
1956年,在李四光的主持下,我国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解决了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问题。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中国人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和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1959年9月26日,黑龙江省松基3井喜喷工业油流,东北大地的茫茫荒原下,沉睡了千年的“黑金”被唤醒,拉开了我国能源建设的序幕。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大庆之年,油田于是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大庆”。
作为全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大庆油田包括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朝阳沟等52个油气田,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大庆油田一直是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它以祖国需要为己任,为祖国提供了大量急需的石油能源,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探索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从油田被发现到1960年开始的大会战期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石油工人们高喊“迎面刮风沙,遍地冰雪滑;北上闹会战,艰苦算个啥”,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仅用3年时间,就探明了面积达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建成年产原油500万吨的生产能力,累计生产原油1166.2万吨,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51.3%,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实现了我国石油的基本自给。
1963年底,大庆油田结束试验性开发,进入全面开发建设。大庆人排除万难,以平均每年增产300万吨的速度快速上产,并勘探准备了一批可开发的新油田,大规模进行油田开发建设,为原油年产量上5000万吨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大庆油田编制了油田长期稳产规划,持续搞好老油区调整,增强稳产后劲;加强勘探,努力寻找优质高效储量;加快新区建设,增强产量接替能力;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油田从1976年到2002年实现5000万吨以上连续27年高产稳产。此后,大庆油田进入了年产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的新阶段。
52年来,大庆油田生产的原油相当于为全国13亿人口人均提供1.5吨油;如果将大庆油田生产的原油装在60吨的储油罐里连接起来,可以绕赤道10圈。同时,大庆建成了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至今,大庆油田创造了原油产量第一、上缴利税第一、原油采收率第一等3个石油行业乃至整个工业战线的第一,成为我国工业领域一面辉煌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