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全域努力实现"三个共享" 中山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09 09:0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历经30多年改革发展,地处珠三角的中山市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全省百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第五的经济总量。但是,“成长的烦恼”也横亘于志在谋求科学发展的中山面前:常住人口312万人中,外来人口超过一半以上;而在本地人口中,农村人口又占到将近一半。也就是说,中山既存在城里人与农村人相对应的旧“二元结构”,又存在本地人与外来人相对应的新“二元结构”。这两种性质不同的“二元结构”交织重叠,阻隔着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流动,并由此产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全域努力实现"三个共享"中山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经多年发展,目前中山市已形成一河两岸的城市格局。 通讯员 钟 宣摄

  近年来,中山市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恪守科学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全力破除社会各群体之间的身份壁垒和地域壁垒,推动改革发展成果共建共享、文化心理需求共融共通,致力打造一个“全域中山”的幸福和美家园,形成了创新社会管理的“中山模式”。

  统筹发展

  突破城乡二元结构

  今年初,国家民政部授予中山市等33个县(市、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的称号,中山市也成为全国首个获得此殊荣的地级市。近年来,中山市以争创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为契机,围绕“统筹”二字做文章,向着农村社区改革纵深推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难题。

  从2008年起,中山市构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2+8+N”模式,不但解决了农村出现的各类社会问题,还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优质的社会服务,使中山市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据了解,在该模式中,“2”指设立农村社区建设协调中心、社区公益事业服务中心;“8”指设立综治维稳工作和法律服务站、环境卫生监督站等“四站”和文体活动室、治安警务室等“四室”;“N”指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服务中心在社区受理民政、工商、建设、环保等行政事项代办服务,以及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目前,全市153个行政村均建有社区服务中心,居民的社保、民政、医疗保健、计生等问题都可在该中心实现“一站式”办理。“过去,一有什么事都要往城市里跑,来来回回就是一天,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解决了,方便了许多。”家住横栏镇新茂村的一位村民兴奋地说。目前,新茂村的服务已覆盖了社保、民政公益、社工义工、农技、卫生、文化、关工委等8个大项目范围内的50多个小项目。

  据中山市副市长殷昭举介绍,中山先后出台10多项政策措施,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学技术等向社区延伸,大大增强了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目前,在中山,农民身份和居民身份所享受的公共服务并没有多少差别。

  除了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一系列改革也在中山市的广大农村稳步推进。如实施农村股份合作制、村级统一核算和“村改居”三大举措,有效促进了农村向社区、村民向居民转变。据悉,目前中山城镇化率达87.8%,城乡一体化走在全省前列。中山率先实现基本养老保险、住院和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年满60岁的农村参保人员每人每月最低享有600元的养老金;率先建立覆盖农村富余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城乡一体化就业制度,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2.2%,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7∶1,收入差距在全省乃至全国最小;率先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成为全省第三个教育强市,所有镇区成为省教育强镇(区),高考录取率连续6年全省第一;率先探索建立“一保五助”体系,即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今年起这个标准调高至每人每月350元;完善助医、助学、助房、助老、助残体系,有力筑起了“最后一道保障网”。

  融合共进

  消弭城市二元结构

  今年8月份,中山召开市委全会,首次邀请12个社会界别的22名代表列席,其中就包括4名外来务工人员。

  “中山市委全会首次邀请外来工参会并参与报告的分组讨论,这是共建共享社会管理的新举措!中山不愧是敢为天下先的城市。”来到中山11年、一直从事企业安全管理生产的刘天明兴奋地说。

  记者了解到,在城乡统筹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下一阶段中山的重点,正是落实广东省委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加快破解城市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共融共进。

  “流动人口积分制”,这个前些年在全国全省还相对陌生的概念,现在已经成为广东推进农民工进城制度设计的重要抓手。而在这方面先行探索的,正是中山市。从2009年开始,小榄、东升等镇区试行通过积分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本地公办中小学校。去年,积分制进一步扩大到入户范畴并向全市推广。至今,中山市已有1.5万名外来人员及其子女,通过积分制实现入户或者入读公办中小学,有效降低了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进城门槛。在此基础上,中山正探索把住房、社保、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纳入积分制管理,将这些重要权益逐步向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延伸。

  拓展外来人员有序参与渠道,成为共建共享幸福和美中山的动力之源。

  “人不分东南西北,职业不分工农商学兵,凡是在中山工作生活的都是中山人。”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强调指出,“全域中山”,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强化干部群众都是“平等人”、新老中山人都是“一家人”、经济社会建设没有“局外人”的理念。市委全会邀请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各界基层代表列席,是促进全市上下和衷共济的创新之举,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徐勇表示,把流动人口纳入党委决策咨询的范围,有利于在社会各阶层中达成共建、共享、互融、互助的共识。

  从“心”出发,增进外来人员的文化认同,消除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心理隔阂,与物质形式上的平等同样重要。中山持续24年开展的慈善万人行,以及全民植树、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已经成为新老中山人乃至海内外中山人奉献爱心、和谐相处的重要平台。三乡镇“打工者艺术团”成立10年来,演出超过400场,观看人数超过60万人次。日前,中山正式启动为期5年的“全民修身行动”,旨在进一步提升新老中山人的文明素质。这些活动的开展,让人们不分男女老幼、熟人生人、本土外乡,彼此鼓励、积极参与,在博爱与互助、真诚与奉献中,增强了对中山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公平正义

  全域中山实现“三个共享”

  “破解双重二元结构只是手段,消除各种阻碍公平正义实现的体制机制,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包容增长、共建共享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格局。”薛晓峰说。

  据悉,在建设幸福和美家园的过程中,中山大胆探索以“三个共享”促进公平正义的模式。

  首先,促进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增进群众福利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步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拓宽创业创新空间,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推动“橄榄型”社会结构早日形成。

  其次,促进全民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大力搞好“基本民生”,兜住“底线民生”,解决“热点民生”,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将基本公共服务惠及全体中山建设者。

  第三,着力促进全民共享平等发展机遇。在所有镇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3亿元、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超过100万元的基础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缩小镇村发展差距;通过建立流动人口地籍党组织等积极措施,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推动“城市论坛”、“网络问政”等行之有效的群众参与平台扩大化、长效化、制度化,促进政府和公众在良性互动中实现和谐善治。“一个人只要真心热爱这块土地,真诚地流汗付出,这里就可以成为自己的幸福和美家园。”在中山市三乡镇打工多年、现已成为镇领导班子成员的“江西妹”胡娇说。

  (责任编辑:曹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