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舍生取义 慷慨悲歌的福州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0 05:40 来源: 东南快报

  □实习生 黄妍本报记者 刘晓霞/文 陈景/图

  一场革命席卷全中国,从武昌起义到时隔一个月后福州光复,始终都有福建人的身影,尤其是福州人表现尤为活跃。

  究竟福州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何种角色?为何福州人在这几场起义中表现活跃?福州光复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

  “光复福州绝对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李宝艳副教授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她认为,无论从历史积怨,还是从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这场革命的爆发都是一种必然。

  福州人参与革命者绝不会少

  1911年4月27日,广州爆发革命。革命军目标很明确,总督府衙门。岂料这里早已人去楼空,革命军转身出来,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

  密集的枪声响起,一颗子弹打中林文的身体,他倒下了。方声洞奋勇当先,在黄兴的带领下冲进总督府,最后中弹身亡。同样,一颗子弹打进林觉民腰际,他被捕了。几天后,他就义于刑场。

  三个幼年同学、青年战友,三个福州人,再次以最壮烈的形式完成了统一,这一次他们统一于死亡,那一年林文和林觉民25岁,方声洞26岁。而据了解,仅总督府一役,福州乡亲殒命者多达二十余人。

  如今已无从考证,当初跟着林文、方声洞、林觉民一起踏上去往香港的船只一共有多少位福建乡亲,又有多少福州人。后来,他们被集体埋葬在黄花岗,直到民国11年(1922年)春才查出的黄花岗这72名烈士的名字,其中广东人最多,福建次之。

  此后,福州也爆发了起义,推翻了满清统治。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变革中,在全国各地爆发的起义中,都有福州人的身影。

  李宝艳说,现在很难统计出当年革命遍地开花时究竟有多少福州人参与其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从广州一役推断,绝对不会少。

  “匡屋为满洲营” 矛盾一触即发

  满清入主中原后,设立了一套用于监视汉人的八旗驻防制度,为防患福州人民反清斗争,清统治者特派出一支部队,在福州设立旗营。

  李宝艳介绍,当时的驻扎地点在福州较为繁华的东门、汤门、水部门一带,原本住在这三处的居民都被迫迁移,清兵入驻后,“匡屋为满洲营”,并增设了最高武官“镇闽将军”。

  至乾隆三年,清朝廷又抽调4000多人进驻福州仙塔街、井大路与东街口交界路口,以东至晋安河畔,南至水部门,北至汤井门一带的广大地区。大片土地成为旗人专属区,专属区的主要出入口,即仙塔街、井大路和东街头交界入口设置关卡,旗兵日夜把守,旗营界内汉人不准居住,只允许通行,出入还必须接受盘查。

  在这样严重分隔之下,清军与当地百姓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李宝艳说,如今在东街依旧保留着“旗汛口”的地名,就是因为这里是分界线。旗人都生活在界内,汉人挑着米、菜等生活物资叫卖,也只能走到界限边缘。一旦未经允许违规进入界内,轻则遭到毒打,重则被判刑。

  李宝艳说,在这样的限制之下,福州城内存在着一道无形的裂痕,隔阂逐渐产生,再加上一些旗兵强抢汉族女子事件的发生,矛盾一触即发。

  这样的积怨,让福州的革命之火一经点燃,就迅速蔓延开来。

  温婉以外也有慷慨悲歌的一面

  一般说来,南方人多温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那为何在革命中会出现如此之多福建人的身影?尤其是福州人,表现尤为活跃。林文、林觉民等都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

  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帆在《辛亥年的枪声》一文中直接予以反驳:“ 肯定存在某种偏见。”他提到,福州人的来源中有一部分是在魏晋时期,北方战火蔓延,一些富庶的名门望族逃到南方,然后陆续安家在此。这些经历过战火的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出手,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不会反抗。

  他说,单举广州起义为例,林觉民就从福州乡亲中召集到义士,他们有的精通拳脚功夫,有的性格刚烈,他们聚在一起跟随林觉民远去香港,颇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意味。

  不仅如此,这批汉子还粗中有细。例如林文,他写过一首《雪花歌》:“极目中原事,干戈久未安。豺狼当道路,刀俎尽衣冠。大地秦关险,秋风易水寒。雪花歌一曲,听罢泪漫漫。”如果不是用福州方言诵读,人们肯定会将作者想象成一个关西大汉。

  既富有勇气,又富有诗才,可谓智勇双全,张帆在文中认为在福州人身上表现得最极致的,莫过于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位民族英雄带着福州腔调的声音下令,“抬出大炮!”炮台上的大炮昂起头来,军舰上的英军相顾失色。因而,谁敢说福州人无慷慨悲歌,谁还会怀疑福州人缺乏这样舍生取义的勇气?

  开放的口岸 开通的思想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被逐渐蚕食鲸吞。福州作为东南沿海城市,首先成为被迫开放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福建省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陈孝华说,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的特殊产物。这一次开放,为小城福州带来巨大变化。

  据《福建史志(1911)》中的一篇文章记载,1854年后随着茶叶出口贸易的展开,洋货出口开始发展。当时英国驻福州领事的报告中指出,1856年到1859年,福州进口货值逐年上升,根据各种资料估算,从1853年到1869年间,经福州出口的茶叶总值约4740万元,平均每年达590万元。也就是说仅福州一地外商对华贸易,每年就有400万-500万元逆差。为弥补这一巨额逆差,西方列强依仗其在华种种特权,在福州肆无忌惮进行各种形式经济侵略。

  更大的变化在精神上,欧洲的民主自由思想伴随着开放的口岸进入福州,也在逐步改变着福州人的思想。也正是这种思想,让他们最终选择了革命,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统治。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