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厘清理财角色 "变味"理财或将回归正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1 11:41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过多月的公开征求意见,银监会9日正式印发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在理财的风险评估、保证收益、变相揽储等方面做了细化,厘清了理财买卖双方角色,希望将“变味”的理财引向正轨。
做好理财产品风险揭示
数据显示,2010年15家主要银行的理财产品共为客户创造560亿元的收入。截至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规模达8.51万亿元,远远超过2010年全年的7.05万亿元。不可否认,银行已成为个人投资者选择购买理财产品主要渠道。
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激增的背后,理财市场潜伏着信息披露不对称、欺诈销售等乱象。据财汇数据显示,三季度到期产品数量为4968只,其中仅1142只产品公布到期收益率,占比不到23%。
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表示,此次出台的管理办法规范了销售环节的行为,明确银行作为销售商的定位,厘清银行与投资方和资金使用方的关系。既能最大程度的减少销售环节的风险,也能防范恶意竞争。
“银行要做到理财产品明示风险,至少五级分类,这将使得销售合约更加完善。投资者也要认真阅读合同,明确知晓融资方实力,擦亮双眼为自己负责。”赵庆明说。
代客理财难保收益
今年以来,理财市场竞争火爆,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在节节攀升。“看到个别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超过9%,徘徊在违规边缘,大行也感到不小的压力。”建行副行长朱小黄说。
中信银行理财分析人士指出,受产品结构和产品条款设计因素影响,对于结构性产品而言,如果挂钩标的出现最极端的不利情况,理财产品很可能出现零收益。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教授赵锡军表示,银行只是代客理财,并不能决定到期收益情况,理财产品不同于存款,有达不到收益的风险,销售人员应该在推销产品时明确告知客户。
“理财产品应该有一个最低收益率,这应该是由融资方保证的,而不能在销售中保证。”赵庆明说。
监管层严控高息揽储
眼看利率跑不赢CPI,不少居民存款“大挪移”,经受考核压力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却在9月初出现存款负增长,较8月末出现大幅减少,揽储压力不言自明。加之,今年以来,央行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升至21%,银行流动性压力加剧。
建行副行长朱小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已经成为常规问题,建行从年初就将理财产品作为揽储竞争的重点。”
中国银行金融市场总部总经理袁树曾表示,现在银行普遍面临存贷比等监管红线要求,增加存款显得尤为重要。“不排除一些银行在接近红线过程中,可能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经营。”
中信银行理财分析人士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银行理财产品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产品短期化,一天、三天、七天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二是短期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较中长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出现倒挂。
赵庆明认为,出现这些特点与银行利用理财产品冲时点有关,有些银行为了月末冲点,出售短期理财产品,通过技术处理,将这部分钱留在账户上作为存款。此外,理财产品吸引来的资金构筑资金池房贷也是不小的利益点。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郭田勇认为,银行不应只盯着短期理财产品冲时点的作用,而应多创新符合客户需求的新理财产品,随着《办法》规定的细化,银行理财产品也将逐渐回归正途。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