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报告:人民币汇率正逐渐趋于合理均衡水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2 10:38 来源: 中国网中国网10月12日讯 当地时间2011年10月11日,美国会参议院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今日刊发《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程回顾与展望》报告,以事实和数据反驳了美方关于我操纵汇率、人民币币值大幅低估等错误言论。报告称,人民币汇率正逐渐趋于合理均衡水平,在外汇供求关系的作用下,人民币双边和多边汇率总体保持了稳中趋升的走势。
报告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取向是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让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外汇供求关系的作用下,人民币双边和多边汇率总体保持了稳中趋升的走势。
1994年汇改以来至2011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36.9%。截至2011年8月末,按照国际清算银行口径计算的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累计升值33.4%和58.5%。在国际清算银行监测的58种货币中,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分别排在第13位和第10位。
如果从2005年7月汇改以后的情况看,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升值30.2%,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3.5%和23.1%。尤其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2008年8月-2011年8月间,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2%和5.0%,在国际清算银行监测的58种货币中,分别排在第15位和第12位。像上次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一样,人民币继续扮演了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稳定锚角色。按照现在的渐进升值方式,加上其他结构调整措施逐步见效,中国将渐进、稳妥地实现汇率均衡。
从经常项目差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来看,人民币汇率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正在逐渐发挥。2005年汇改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虽然没有改变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格局,但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10.1%后明显回落,2010年为5.2%,2011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至2.8%。从别国经验看,日元和德国马克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几轮升值中,对本国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也同样经历了一个逐步释放的过程。
在经常项目收支状况逐渐改善的同时,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但这并不等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很大程度反映了很多非汇率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一是人口特性、文化传统、社保、住房和教育改革等因素,使中国的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过剩的储蓄成为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结构性原因,正如战后日元和马克大幅升值也没有消除日本和德国迄今仍保持的经常项目顺差一样;二是基于政局稳定、工业基础良好、劳动力成本较低等竞争优势,近年来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积聚了全球制造业的大量贸易顺差;三是主要发达国家长期实施低利率政策,使中国面临较大的套利资本流入压力,而另一方面中国对资本流出仍保留较为严格的限制,民间对外投资特别是金融投资水平较低,无法对冲经常项目顺差,也造成了国际资本流动对于国际收支调节作用的缺失。
报告称,实践证明,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降低了汇改对于中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冲击。2005-2010年间,中国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8.2%,就业年均增加1120万人。同时,人民币汇率改革也为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次危机发生以来的2009和2010年间,中国进口年均增长13.8%,较出口增速高6.1个百分点,中国需求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