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杭州湾农民耕耘跨国农业角逐全球资源 浙商遍及海内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3 15:19 来源: 商务部网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诗句《割刈麦》中描绘的田园画,正被50万浙商不远千里与辛劳地复制到柬埔寨的金边、巴西的大河州,以及更远的地方……

  浙商转身重拾农业,放眼世界展开一轮有关土地、阳光、雨露等自然资源的角逐。来自省商务厅和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浙江已有50万浙商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包300余万亩土地,而国内跨省从事农业开发更众,总计5000万亩土地的数量已超出了本省耕地量——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数据,又藏着哪些“但惜夏日长”的浙商农业创业的故事?

  从“有木薯,来自南洋”到“有木薯,种之南洋”

  10月的金边,4个月的雨季临近结束,每天最高气温31摄氏度,最低温度23摄氏度。

  这种昼夜温差大致在7摄氏度的气温,恰是被徐红卫看好。

  徐是德清新市镇人,今年年初才去了柬埔寨种木薯——镇上的人一直以为他在国外种红薯。

  种木薯不算啥稀罕事,按照广东高州县《县志》记载,“有木薯,道光初,来自南洋”。道光元年是1820年,也就是说,木薯种植进入中国,至少也有190年了,现在两广地区和海南是国内的主种植区。

  徐卫红为什么要不辞千里,去金边种木薯呢?

  徐解释,种木薯说难不难,新疆也可以种活,说容易也不容易,连风都能欺负它。一阵台风刮倒一片,根断了就完了。去金边种木薯的主要原因是这里的自然环境适合木薯生长。

  那在金边种了多少木薯?“今年一期种植了2000公顷(3万亩),明年将完成5000公顷(7.5万亩)。”

  当然,徐卫红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身后,是在德清颇有名气的勤毅贸易公司。此前十余年这家公司一直专注于经营桑蚕丝被、真丝布料等贸易项目,因此,对徐卫红异乡种木薯的转型与拓展,当地除了好奇,还有期待。

  徐卫红有着自己的算盘。今年他的木薯种植面积接近6个下渚湖,预计到明年年底,5000公顷木薯可日产木薯淀粉30吨,年产木薯淀粉可达万吨。目前国内万吨木薯生产企业仅有8家,这种产量将把他的木薯企业,直接送进国内同类生产企业10强。他已经做好了20年木薯种植规划,“10年内占领中国木薯淀粉市场15%的份额, 20年内成为中国内地最主要的木薯淀粉供应商之一。”

  湖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外经处处长龚和生表示,2005年开始,我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木薯进口国,徐卫红到柬埔寨投资木薯种植,前景很光明。

  去巴西不因桑巴足球只为“种豆养牛”

  无独有偶,早在2007年,嘉兴海宁人朱张金早已嗅到了“去海外当农民”的商机,只是朱走得更远,他去的地方是巴西大河洲,坐飞机要40多个小时。

  朱张金是海宁当地一上市企业的董事长,这些年,他关心大豆和牛的时间,远甚于国内的股市大盘。“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在巴西投进3000多万美元,除了种植粮食,还养了3700多头牛。”

  在朱看来,巴西的桑巴足球远未自然资源来得吸引人。“巴西可耕农地是中国的三倍。肥沃的土地、充足的阳光、优质的水源,搞农业的先天条件优越。再加上农业人口少,当地农产品价格不菲,许多农产品依赖进口,政府鼓励外资从事土地开发。”

  朱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海宁华丰村的村支书。就在两年前,朱支书发动了村里728位村民,筹集了554万元,成立了浙江省第一个粮油品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去巴西种大豆。

  同样是种大豆,去东北黑土地只要3小时,干吗跑到巴西去种?

  朱支书心里早有一笔明细账:“东北1公顷土地的大豆产量只有巴西的2/3,东北适合大豆播种的时间每年只有7到10天,巴西是70天,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也更划算。”

  还有一个物流的账,他同样算过,巴西大豆到中国每吨运费是50美元,东北大豆南下浙江,也差不多这个价——“现在国内农产品缺啥,我们就在巴西种啥养啥,还是百分百进口货呢。”

  50万浙商突破农业生产资料配置格局

  综合省商务厅、省农业厅等部门消息,截至今年6月,已有50万浙商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农、林、牧、渔等产业,承包土地面积300余万亩,跨省承包5000万亩土地进行务农开发,面积已超本省耕地。

  “进口农产品,就是进口土地和空气。”浙商资本投资促进会秘书长蔡骅指出,“在土地、环境、劳动力等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通过资本输出,如何用全球化来突破生产资料配置的时空格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主所思考的问题。而浙商通过自己的先行一步,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