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无中生有成大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7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记者莫非

  浙江的富庶可以从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中看出。2010年,浙江省的GDP总数超过2.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8%,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这一数据高于马来西亚。有专家断言,到2015年,浙江人均GDP会超过面积、人口相当的韩国。

  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0.56亩,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除了杭嘉湖(杭州、嘉兴、湖州)平原和宁绍(宁波、绍兴)平原适合耕种,其他地方大多为贫瘠的山区。而且,中国解放后的二三十年中,海峡两岸关系紧张,浙江作为沿海的战略要地,国家在基础建设方面投入很少。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资源小省,却成为全中国老板最多、经济最富裕的省份。

  让经济学家感兴趣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出老板最多的不是浙江的“下三府”杭嘉湖平原地区,而是“上八府”的温州、台州、金华等地区——浙江有11个地级市,古代称为11府,钱塘江以北的杭州、嘉兴、湖州称为“下三府”,钱塘江以南的8个市称为“上八府”。在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温州的个私经济和台州的股份制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以义乌小商品城和绍兴中国轻纺城为代表的数千个市场则称为浙江造富的摇篮。

  没有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也没有政策可以依靠支撑,甚至连启动资金都少得可怜。大多数浙商迈出的第一步说到底是无中生有,白手起家。

  因为本小,因此一定利薄。只要有得赚,即使每件产品赚一分钱,甚至是只赚几厘钱,也愿意干。原始积累时期的浙江人有两大特征,一是近距离的模仿,二是抱团经营。你做纽扣赚了钱,村坊邻居都会跟着做。继而同道合伙,公司化经营。从一村一品到一县一品,温州的打火机,永嘉的纽扣,台州路桥的眼镜,义乌的小商品,嵊州的领带,诸暨的袜子……大多是“两头在外”,原材料来自外地,产品销往全球,而且可以达到绝对垄断的比例,比如嵊州的领带,占全国领带的90%,全世界领带的40%。

  记者有位绍兴同乡叫冯建龙,高中毕业后不甘心当泥腿子,单枪匹马到了上海。先是给包工头当小工,后来租了个码头销售建筑材料,看到车装混凝土供不应求,他又借了钱买了混凝土配送车专为建筑公司配送混凝土。沪杭高铁筹建的消息刚披露,他立马从上海杀回浙江嘉兴,买了企业用地和上百辆混凝土配送车,组建龙业建材公司。沪杭高铁开建,龙业公司在竞标中胜出,独家为沪杭嘉兴段和嘉兴新车站提供混凝土,年产值超过4亿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混凝土大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