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表态被指明显与部分中小企业期望相违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7 06:20 来源: 中国经济网日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2011年第三季度例会上重申,稳定物价仍为当前宏观调控首要任务,并认为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仍处在高位。
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从紧的货币政策仍将主导市场,信贷规模短期内亦不会大幅放松。但是,央行的这一表态,明显与部分中小企业的期望相违。
由地方政府出面,通过不同形式,力压商业银行放松信贷控制,已成为当下普遍的做法。据媒体报道,作为同处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南,由市长出面逼地方商业银行放贷,已呈愈演愈烈之势。
对于身处融资困境的部分中小企业,银行是救还是不救?是迁就地方政府还是服从既定货币政策?已成为当下摆在银行面前的艰难选择。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盘活金融存量资产,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但盘活金融存量资产,一朝一夕显然难以完成,对于当下“等米下锅”的部分中小企业而言,直接或间接对其放贷已成为惟一可行的办法。
放松信贷规模控制,当然可以赢取更多的掌声:通过银行系统给中小企业输血,既可暂缓中小企业倒闭潮的出现,减少地方政府长期财政收入可能骤减的忧虑,更可避免因实体经济受挫而引发的大规模失业。
但是,这与当前“稳定物价”作为首要任务的货币政策,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冲突。
至于通胀持续高企的我国经济,CPI已连续四个月居6%以上高位,2011年全年CPI高出年初计划1.5个百分点已成定局。而我国今年既定的从紧货币政策,不仅是为了抑制物价上涨幅度,更为了收缩过去两年粗放式的投资惯性,从而避免我国经济可能出现的系统危机。
很显然,与放松流动性可能导致我国经济的系统风险相比,从紧货币政策引发的部分中小企业倒闭,对整体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小得多。更何况,当下部分中小企业的倒闭,银行信贷收缩仅是表层因素,除了欧美债务危机导致的全球外需大幅减少外,相当部分原因却源自其内在——金融投机过多、产业升级过慢、非关联扩张过快、企业治理过乱等。
相对放宽对中小企业倒闭的容忍度,并非意味着银行可以置身事外,而是必须要认清当前宏观调控的主次矛盾。银行在坚持从紧货币政策的同时,应尽快降低我国银行金融业的准入门槛,给予民间金融相对合法的地位,并积极引导“高利贷”走向合规经营之路。
而如果我们不对中小企业倒闭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不对“高利贷”等形式的民间金融进行合理疏导,而仅是应急式地大开信贷闸门,其结果虽可解中小企业的一时之需,但难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极可能导致部分中小企业的信贷依赖,从而延缓其转型升级的步伐,并会给我国银行业的未来形成巨大的坏账隐患。
这并非没有可能,回顾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历史,因给实体经济救急或过于迁就地方政府,大开信贷闸门后曾多次形成风险。如1992年至1999年为配合各地政府大上项目,我国银行业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坏账额度曾高达4万亿元,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的财务严重资不抵债,最终由中央政府通过财政发债、外储注入、财务重组等手段予以买单。而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后,我国为避免经济遭受打击,除中央政府4万亿元的直接投资外,更是鼓励各大商业银行放松信贷控制,支持地方政府加大投资规模,其结果即是今天不良贷款率高达10%左右的逾10万亿元地方债务,以及持续高企的通货膨胀。
面对部分中小企业的倒闭,以及实体经济的增长减缓,我们应系统分析、综合权衡,从源头上解决其融资困境,而不是急切放松信贷控制,将部分中小企业倒闭的风险转嫁给银行,从而给银行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并将“价格稳定”的首要任务功亏一篑。
(责任编辑:佟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