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货币政策不宜贸然放松 财政政策应有所作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7 07:3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持续大半年的"抗通胀作战",终于有了显著的效果。

  国家统计局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1%,众多专家大半年来一直悬着的心终于稍显踏实。因为物价涨幅已连续两月回落,很可能意味着通胀下行的趋势正在形成。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物价出现向下走势有两大因素:一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二是翘尾因素快速消退。但他指出,虽然物价走势拐点已经出现了,后期将高位趋稳、回落,但回落的幅度不大。

  CPI拐点或形成

  10月14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宏观经济数据,中国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1%,环比上涨0.5%。9月CPI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3.4%,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9%。

  显然这一结果好于市场预期,之前市场曾预测9月CPI同比增幅会回升至6.3%,6.1%的数据较8月的6.2%再度回落。虽然较物价明显回落还有距离,但物价涨幅连续两月回落,则可能意味着通胀下行的趋势正在形成。

  中国国家统计局表示,今年9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3.4%,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05%。粮食价格上涨11.9%,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33%;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8.4%,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86%(其中,猪肉价格上涨43.5%,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24%);鸡蛋价格上涨14.2%,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2%。

  中国9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5%,环比持平。

  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均为连续两个月回落,同时,CPI同比涨幅回落至4个月以来最低,PPI同比涨幅也降至今年以来最低。分析人士认为,尽管目前整体通胀水平仍处高位,但通胀高点已经过去,10月份以后物价水平有望出现明显回落。

  此前市场最为担心的输入性通胀压力,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恶化而明显缓解。数据显示,跟踪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CRB指数9月大跌逾13%。

  专家认为,一方面是食品价格的趋稳和翘尾效应的减弱;另一方面,近期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也舒缓了我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为物价下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过,尽管通胀拐点已基本确立,但仍不能放松警惕。从数据来看,9月CPI同比涨幅回落幅度并不明显,且9月环比涨幅为0.5%,较8月份的0.3%有所扩大。野村证券认为,这显示通胀压力仍然很高,因为总体CPI通胀率仍高于6%,而且月环比通胀率尚未回落。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早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胀在中国可能有韧性,在未来相当长时间之内我们可能回不到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那段时间的2%左右通胀的水平了,3%~5%的温和通胀,可能会持续出现。

  李稻葵同时表示,中国CPI的拐点基本上已经出现,从8月份开始,到明年的上半年,如果不出重大意外,如果国际市场不会大折腾的话,整体物价水平按同比将不断下降,这个格局基本上已经形成。

  对于下一步的货币政策,李稻葵称很难预计。因为国际市场因素复杂,9月、10月不断波动。"需要走一步看一步,很难讲。任何之前设定的动作,设定的程式、程序,可能都需要不断调整。"

  (责任编辑:马常艳)

  M2增速创10年新低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宏观经济数据的当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8.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0.5个和6.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6.72万亿元,同比增长8.9%,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2.3个和12.3个百分点。其中,M2增速创2001年10月份以来新低.

  与此同时,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700亿元,同比少增1311亿元,新增信贷创21个月新低。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5.68万亿元,同比少增5977亿元。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分析指出,9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700亿元,同比少增1311亿元,较上月减少785亿元。从历史规律来看,2003年以来的多数年份里,7、8、9三个月的新增贷款依次递增,这与银行在季末加大信贷投放以提升经营业绩有关,也可能是10月假期因素导致部分贷款提前至9月底发放。但今年9月新增贷款较上月明显回落,表明政策总体基调依然保持稳健,在准备金连续提高累积作用、准备金率缴存基数扩大、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以及存款增长放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银行放贷的意愿和能力趋缓。

  在M2和新增贷款创新低之际,外汇储备也创下16个月来首次下跌。数据显示,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2017亿美元,但从单月情况看,9月份外汇储备减少608亿美元,为16个月来首次下跌。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报告指出,三季度我国外汇储备仅微幅上升,单月出现下降的原因一是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情况下,资金避险情绪加剧,短期资本流入可能有所减缓。此外,三季度欧元对美元贬值6.1%,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欧元资产以美元计价降低,影响了外汇储备的增长。市场预测,中国外汇储备约30%的构成为欧元区资产,约为9600亿美元,如果欧元对美元贬值6%,那么以美元计价的我国外汇储备即减值600亿美元。

  货币政策走向存分歧

  自去年10月初以来,央行已经加息5次,并9次上调存准率。虽然自今年7月份以来,央行便中止了存准率"一月一调"的趋势,但8月份央行出台了扩大存准基数的通知,相当于上调存准率2-3次。

  期间,国内一些地区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资金链紧绷乃至断裂的新闻不绝于耳。温州多家企业主因高息借贷、资金链断裂"跑路"已引起中央高层关注,温家宝总理在国庆期间亲赴温州调研。之后,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对小型及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和税收扶持力度,包括提高其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

  事实上,面对中小企业的困境,市场已有声音呼吁放松货币政策。

  而全球经济正进入新一轮危险时期,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恶化并蔓延,欧洲银行业危机再现,美国经济疲软程度超乎预想,国际金融市场大幅动荡,全球经济"二次衰退"风险急剧上升。

  在此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是否会因此转向,当前市场中各方人士已产生分歧。

  部分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在未来有可能放松。渣打银行认为,年内中国政府不会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渣打银行经济学家李伟称,四季度中国通胀压力可能进一步缓解,11或者12月份政府可能会通过增加新增贷款额度放宽政策。

  申万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第四季度CPI可能回落到5%以内,届时出现货币政策放松的可能性将加大。他分析说,9月份CPI数据符合市场预期,反映了通胀形势逐渐缓解,但仍在高位的现实,近期出现货币政策调整的可能性不大。而未来几个月内,结合通胀形势和工业生产数据等因素,可能出现政策放松的情形。

  不过,也有部分专家认为,中国经济政策是否应该调整还有待观察。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由于紧缩政策的滞后影响和外需疲软,中国经济增速将继续放缓。但是依然强劲的内需足以支持未来8%-9%的经济增长。由于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存度大大降低,中国政府只需微调财政政策即可,无需全面地放松货币政策。

  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年内CPI同比上涨6.5%已是最高点。年末几个月CPI会逐步下降。央行应保持现在的货币政策,尺度不会有太大变化。即使有松动,也需要观察一段时间。

  尽管全球经济面临着二次探底的风险,但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候相比,中国在本次全球经济下滑中受到的冲击将降低不少。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有了明显的降低。

  与此同时,目前国内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增长速度改革开放后首次超过沿海,排在前列的都是青海、内蒙古、新疆以及湖北,京广沪及浙江、江苏等传统发达地区反而落在后面了。

  因此,这也要求我国政府在应对二次探底时不应当采取上次金融危机时大量投入流动性刺激经济的做法,而应当通过投资、财政等手段来进行调整。尤其应关注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中小企业。巴曙松认为,由于我国居民储蓄率极高、中央财政实力雄厚,为扩大财政支出提供了极大的空间。而对中小企业进行税费的减免将有助于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