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协会:企业共进退的“诺亚方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8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记者童芬芬
【编者按】本报策划的"通胀压力下的企业生存镜像系列报道"前两个主题,"涨价:企业不可言说之痛"和"食品添加剂:妖魔化的背影"六篇报道已和读者见面。从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第三个主题,"行业协会:企业共进退的'诺亚方舟'"的三篇报道。在这组报道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和企业代表从各自的视角,解读了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敬请读者关注。
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美债形势日趋严峻……一系列事件正在预示全球经济正在往第二个谷底下滑。面对可能出现的全球性消费萎靡以及成本压力不断上升,处于"风暴眼"中的小企业,如何寻找前行的力量和依托?
对此,一位专家这样说道:"谁能够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谁能迅速提升自身应变能力,谁能高效整个科利用资源,谁就能掌握经济寒冬中的主动权,并在危机中寻得发展机遇。但应变、整合、寻机皆需要大智慧。如果有一个外部平台提供这样的智慧,企业前行的脚步就会轻松很多。作为政府和企业沟通'桥梁'的民间组织--行业协会(商会),毫无疑问,就是这样一个平台。"
产业健康发展的守望者
稍微年长一点的人大概都还记得,1987年8月8日,在杭州武林门广场上,杭州市下城区工商局工作人员一把火,烧毁了5000多双劣质温州鞋。一时间,温州鞋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鹿城区是当时温州鞋业的主要生产地。武林门火烧温州鞋后,鹿城制鞋业遭受沉重打击,许多鞋厂无奈纷纷倒闭。
这把大火,烧醒了鹿城人的质量意识。1988年1月,在鹿城区人大第二届一次会议上,时为温州第一皮鞋厂厂长、鹿城区人大代表的朱峰,提出了"应尽快建立制鞋协会"的第202号议案。用行业协会这个"娘舅"协调管理企业的建议,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鹿城区政府领导请出吉尔达鞋业有限公司的创办人余阿寿,希望他能出面联络同行,发起筹建行业协会拯救温州鞋业行动。1988年6月,中国第一个地方民间行业协会--"温州市鹿城鞋业协会",在温州鞋业处于水深火热之时宣告成立。
而后,在这个行业协会不断推出的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的作用下,最终有力地遏制了假冒伪劣温州鞋的生产和蔓延,推动了温州鞋业从衰败走向新生。
在此带动下,温州民间行业商会随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活跃时期。据资料显示,自1991年以来,温州先后成立了烟具、眼镜、剃须刀、制革、服装、电镀、印刷、药业、医疗器械、化工、交通运输、金属、干鲜果、娱乐、餐饮、网吧、投资、电子信息等各行各业的行业协会(商会)。
在这些协会、商会当中,有不少佼佼者。如温州的"烟具行业协会",曾经大胆地在成员间鼓励开展有序竞争,使行业快速发展方面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针对温州行业协会的发展,温州的一位业内专家这样概述:"温州民营企业从'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起步,在短缺经济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出现了同行杀价、无序竞争,最终导致质量滑坡、效益剧减,一些行业面临生存危机。业内的企业迫切需要借助外力摆脱这一危机。而以行业自律为己任的行业协会(商会),恰恰是他们实现自我拯救的法宝。"
如今的温州不管是当初被人诟病的皮鞋,还是服装、打火机等在国内外市场上已经享有一定的地位。"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中国鞋都"等这些叫得响的名片一一应运而生,而温州也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中,行业协会、行业商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实,温州行业协会、商会助推产业健康发展的成功只是众多案例的一个缩影。
据记者收集到的资料显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行业协会已从恢复登记时不足1000个发展到目前的近7万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门类的行业协会体系,成为社会组织中代表性最强、作用最大、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力量,并且还在以每年10%到15%的速度增长。
可以说,行业协会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实行行业自律、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以及在沟通、协调政府和企业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正因如此,行业协会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认同。
安徽省合肥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合肥市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汪达升这样说:"协会、商会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中介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其地位和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企业的"代言人"
众所周知,行业协会功能其实就是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商品生产业与经营者之间,并为其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是一种民间性组织,它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
这个"桥梁"和"纽带"在产业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商业联合会会长李顺利认为,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间、跨行业间、企业与企业间能发挥很重要的桥梁作用,行业协会服务能力的多方面的,既能在企业与企业间起到桥梁作用,又能反映企业和行业诉求,为政府职能部门建言献策,同时,还能进行行业自律活动,起到带动、提倡、促进行业发展的作用。
尤其是近些年紧迫的经济形势之下,行业协会、商会纷纷在努力释放自己的最大能量。有这样一个例子,2008年爆发经济危机后,国资委召集了一些重要行业协会开了个会,想重点听听关于应对经济危机,听听各行业协会怎么说。当时,各重要行业纷纷到场,其中包括钢铁、机械、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油化工的行业协会们都带来了分析与建议。
这些行业协会的代表们纷纷将对本行业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问题的调研结果第一时间内交到国资委,并且这些调研结果成为了后来政府决策的参考。
这对于这些协会而言,一个行业的变化最敏感的人便是他们。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里积极向相关部门反馈中小企业融资、行政性收费过多等问题,推动政府出台更多利好政策帮助企业在经济形势复杂的背景下渡过难关,这也许多业内人士亲切称呼其为企业的"代言人"。
除了在国内市场上的重要作用,在国际经济社会舞台上,行业协会作为"第三部门",同样被视为市场经济的润滑剂、协调器和保险阀。
而这不得不提行业协会在反倾销案例中发挥的作用。仍以温州为例,打火机行业是温州20世纪90年代以来崛起的具有区域特色的重要产业,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销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0%以上。这引起了世界打火机生产强国的极大关注,他们纷纷通过技术贸易壁垒(如反倾销、技术标准)等手段,限制中国(温州)打火机的出口。
2002年6月28日,欧盟决定对中国打火机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温州地区拥有打火机生产企业近1000家。欧盟的反倾销立案后,温州"烟具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筹措奖金,聘请国际律师积极应对反倾销诉讼。经过长达13个月的努力,2003年7月,终于盼来了结果,温州烟具行业协会取得了中国加入WTO后应对欧盟反倾销诉讼的首次胜利,这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反倾销胜诉第一例。
而取得这场胜利的最核心角色便是温州"烟具行业协会"。在业内人士看来,行业协会是政府以外的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力量,扮演着处理贸易纠纷、规范行业管理等重要角色。
福建石材行业协会秘书长郭经伟认为,"在处理国际贸易磨擦方面,政府或单个企业出面都不尽如人意。而行业协会的好处是比较容易协调政府与企业、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关系及跟国外相关行业的关系。"
企业渴望"抱团取暖"
尽管行业协会被一致认为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更是市场不可缺少的运作机制。但相比于国际市场,我国的行业协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
实际上,在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方,行业协会的地位就越重要。世界发达国家无论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还是日本、韩国,都有非常发达的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体系,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较为完善的行业协会,成为市场经济发展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尽管加入WTO以来,行业协会、商会得到了快速,但现状是,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行业协会的发展仍有很大的前进空间。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的是,行业协会、商会组织在许多行业里始终是空白,"群龙无首"成为一种常态,各企业之间不论大小始终是"各自为战"的局面,比如近年来颇令市场关注的食品行业。
在通胀、货币政策紧缩面临的经济下滑等风险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原材料上涨和劳动成本上升等压力也在不断扩大,如何寻找前行的力量和依托?成了众多企业面临的大考,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只有"抱团取暖"或许才能抵御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风险。
那么,如何能更好的通过"抱团"来整合资源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这在许多企业之间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成立自己行业的行业协会、商会,以此来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维护企业共同的经济权益,规范市场行为,调配市场资源。
据记者了解到,成立行业协会、商会已经成为当前诸多行业最迫切的期盼,如方便面产业。该行业几年来坚持不断提出要成立"行业协会"的想法和申请。今年年初,更是有20位方便面生产企业负责人联合致函工业和信息化部,建议政府要加强对方便面行业的指导和有效管理,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并期待食品行业管理相关部门的支持,呼吁尽早成立"中国方便面行业协会"。
而这一想法也得到了许多业内专家的"力挺"。原工信部食品司张莉司长、现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张莉对此公开表示,方便面产业一头连着"三农",一头连着广大消费者。同时,面对灾害作为"应急救灾食品"的功能明显,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作为世界第一大方便面生产和消费国,尽快成立相应的行业协会,对凝聚企业竞争力,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行业行为,搭建与国际合作交流的平台,十分必要和迫切。
(图)在正在举行的第110届“广交会”上,大部分生产企业对采购商的报价较去年同期提高5%-20%不等,一向以价格低廉著称的“中国制造”商品让一些国际买家望而却步。新华社记者崔新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