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纺:70龄国企浴火涅槃成就的高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8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记者马蕊
开篇的话:
在云南,乃至在整个大西南,云纺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市场奇迹,它让传统国企的改制形成了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发展,在昆明,在老云纺的车间场坝子上,云纺商业区自1992年从无到有的产业变革,到2008年昆明次CBD云纺国际商贸区大商圈的成熟,历经近20年风雨,云纺创造了一个区域小商品贸易经济发展的大奇迹。
云纺模式或云纺现象,一度以它成功的发展路径,成为引人共振的可圈可点的商海奇迹。如今,在其发展的漫漫征程中,却因为莫名的原因导致了云纺商业区步入了发展的困境。
平实地记录一个云南国企转型发展的路径,用我们的笔触点击企业发展的"前世今生"。无论辉煌还是困惑、亦或是发展之痛,担负着身后泱泱近万名职工生存发展的重任,企业必须勇往直前。
时报用"深读"的方式,引导读者关注的目光,在大家为之注目的时候,希望能给予企业更多发展的力荐、抑或是些许帮助。
云纺有着值得回忆的昨天,有需要努力奋斗的今天,更有充满希望的明天。
回顾历史是为了赢取现在,了解过去是为了继往开来。
它是云南一个国企经过70余年奋斗锤炼出的结晶、是国企成功转型的典范,是国企推倒围墙直接在车间场坝子上兴建的市场。
它是东南亚商品的集散中心,是云南人、特别是昆明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它占据了西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昆明螺蛳湾商贸区的半壁江山,却毅然走出了最具自己特质而不可复制的“云纺商业区”品牌之路。
它声名鹊起,却一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锐意革新,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如今,在云南各主要交通枢纽的重要户外宣传广告位,都会看到醒目的“云纺商业区”的招牌。其实,云纺之于云南人,之于全国、乃至东南亚,已经至深至透。
都说,云纺是金字招牌,只不过,这个招牌是一个云南国企经过70余年的奋斗锤炼出来的“真金白银”。
数字:云纺这样走来
●1937年,云纺集团前身云南纺织厂建成。1937年8月1日,云南纺织厂正式投产。计划经济时期,云纺在全国纺织企业中一直稳步前行。改革开放后,成为业内最早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纺织企业。
●1992年,云纺这个有着50多年建厂历史的国有老企业在退二进三的改革中,推倒围墙建市场,诞生了昆明市一环路上规模最大的建材市场。市场火爆时,一间120平方米的铺面的转让价格高达170万元。
●1998年,云纺主动拆除了1000多个摊位,损失七八百万元的租金收益不说,还花钱扩宽道路,设立了专业的消防队伍,这种出现于寸土寸金地段的非公举动,却在顾客光临的第一时间,用舒适和安全打动人心。
●1999年,云纺花数千万新建商务楼和立体停车场,700个车位,每天1/3的使用率,这一空就是两年,那时,如果按照经济价值计算,一个车位所占据的面积换作铺面的话,一年就可收益约20万元。可是,这就是云纺市场的超前眼光,当年的“舍”,为今后商业区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完善的服务保障。
●2001年,洁白的雕龙石坊把云纺商业区的品牌高高树起,当时只能在市中心步行街出现的石板游路、鲜花绿树也走进了环城路上的这个商品交易市场。数百万元打造的“面子”工程,吸引了每天50余辆旅游大巴的国内外游客,更带来了“商业景点”的漂亮转身。
●2004年,闪耀着后现代时尚风格的云纺服装新天地商城落成招商,统一的玻璃墙不拒绝过往行人好奇的目光打量,却用“名优产品书”、“品牌代理证书”等把不合格的商人挡在门外,商城甚至分流了市中心大型购物中心的年轻客源,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家乐福超市入驻云纺商业区。
也就是2004年,云纺新装饰广场落成。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商场首开全省装修建材一站式购齐的先河。
●2008年,由云纺集团投资1.7亿元建设的云纺东南亚商城已正式开业,总高22层、近10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设施已投入使用,其中专门为服装贸易业打造了17层专业写字楼,是云纺首次尝试“写字楼经济”的一大手笔。写字楼目前已有160户商户入驻,每个商户购置的办公区域最大达1200平方米,最小为150平方米。云南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明波表示,云纺东南亚商城的写字楼是销售业态从卖场型和批发型提升到贸易型的载体,贸易的“高层化”使云纺能容纳更大体量的服装商家,是提升和优化业态的一次转型。
●2011年末,云纺集团全面升级商业区业态、提升购物环境、打造云纺商业区CBD构想的云纺国际商厦即将开业。
云纺国际商厦投资近10亿元,项目占地近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总高91米,总楼层23层,是集国内外品牌皮具、箱包、服饰、百货、美食、娱乐、金融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商厦的13层至21层为写字楼,除A座被云纺集团留作办公场所自用外,B座和C座共有100余间,作为入驻企业办公用地或是产品形象展厅。
在不断提升和优化业态、不断改善经商和购物环境的10余年的努力下,云纺形成了超市、连锁、专卖、总代理、旗舰店、形象体验店为主营业态的新格局,其商业规模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购齐。从严格的定义上说,它已经不能叫做批发市场,在与这个时尚的城市共同前进的路上,人们称其为——城市商贸中心。
云纺购物环境好,商品档次高,与一般市场迥异。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巨大的付出,自行拆除上千摊位改善环境;在寸土寸金的地方兴建停车场等公共配套设施,增大成本设置专业消防和保安队伍。
云纺经营秩序好、商品质量好,云纺商户对云纺管理者的信任度相当高。可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云纺为培育市场、降低商户风险,曾在服装生意最好的时候,放弃巨额收益,主动压缩服装经营规模,调整单一的商品和商户结构;在建材市场铺面迅速增值,甚至铺面转让价格翻几倍的情况下,云纺承诺铺面单价10年不变的约定坚如磐石。
商户说:“我们与市场抱成团发展。”而云纺集团说:“云纺是以国有企业的管理优势,国有企业的责任感在做事。”
印记:浴火涅槃历史一页页翻过。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已经成为过去,昔日为国家创汇的纺织企业也同样面临着残酷的市场竞争。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方知行业在经历过一段快速发展的辉煌时期之后,盲目发展所造成的弊端日益显现。最明显的是全国纺织业宏观失控,全国棉纺行业纱锭总量已经达到4500万锭,而全国的棉花产量仅够3000万锭使用,市场也只能容纳3000万锭的生产区。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对纺织面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纺织市场提出“高、精、薄”的要求,但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靠原有的设备是不行的,必须更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国内许多纺织企业纷纷走上了投入巨资更新设备的道路。
但是,云纺没有走这一步。云纺的领导班子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现状,在原料上处于劣势,一两棉花都要从外地购入,计划棉花不到位,运输成本逐年加大,资金紧缺,原料、电力不足,翻改品种受设备落后状况的制约,“七五”期间投入的5000多万元,更新了大量的英、美老式设备后,仅是使纺布设备达到80年代的水平,而织布设备仅达到50年代的水平。
“优胜劣汰”,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也是竞争的法则,对于这一点,云纺人毫无选择的余地。不进行技术改造,是死路一条,然而,要更新1628台织机,必须要数亿元的投资,这对于云纺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走这条路,企业必就此背上沉重的包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能够取胜?
进,进不得。
退,也退不得。
云纺人似乎走到了绝境。
靠超常的勇气,云纺把眼光瞄向市场。
与云纺相邻的螺蛳湾日用商品批发市场,在云南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随着交易量的逐年扩大,市场有扩大的意图。面对红红火火的市场,云纺领导敏锐的意识到“机会来了”。
“推倒围墙建市场”,这样的举动发生在1992年的云南,发生在一个有着50年建厂历史的国有老企业身上。当时被誉为惊世骇俗的举动。
“我们一直都在摸索中前进,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思路,从‘优二进三、以三促二、退二进三、兴三促二、强二优三’这些口号的演变中,就可以看出我们的思路是在不断完善的。如果说我们办市场成功了,那是因为我们一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发展为目的,举全厂之力来做这件事。”2001年3月2日,宏华公司(云纺集团的前身)的总经理梁广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总结宏华经验。
近十载的雨雪风霜,路绝对不是平坦的。最关键的是,在初始阶段,云纺人就没有抱着尝试的心态,而是以创业的精神去努力、去拼搏、去奋斗。
这是老国企特有的精神传统。
主人翁的责任感,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优良传统以及几十年来严格管理的惯性,组织大规模生产经营的严谨思路,都为宏华(云纺集团的前身)调整产业结构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云纺市场是借助螺蛳湾日用商品批发市场的东风乘势而起的,但是绝对不是靠运气来维持的。
云纺市场繁荣的背后,有企业决策者不计毁誉、敢冒风险、忍辱负重的人格力量;有对市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有严格的管理,精心的培育;更有“我靠企业生存,企业靠我发展”的精神支撑。
这些都是凤凰再生的动力源泉。
——摘自2001年3月16日《云南日报》
时间回到今天。细品10年前的新闻报道,结合云纺集团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记者发现这个企业的发展思路、企业精神文化总是那么一脉相承。在云纺发展的轨迹中,沉淀出的那份云纺精神,就是难能可贵的载企之魂。时代变迁,市场在变、机遇和挑战也在变,通过多次与云纺的管理者及普通员工的接触,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云纺特有的智慧务实等企业文化精髓,已经定格。
这也正如云纺集团董事长梁广华面对媒体的采访,不止一次地说出的这句话,“我们不求一飞冲天,只求小步快走,永不停歇,这是职工人数众多的老国企应对改革和市场冲击较好的策略。”
结合不断变化的环境,塑造自身商业核心点,以精准的市场定位构建市场辖区,这是商业区运营过程中的一种势力构建方式。与时俱进,成为云纺人的制胜法宝。
讲述:昆明人的“云纺时间”
“云纺时间”,已经成为昆明人、乃至云南人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记者采访时发现,很多昆明人有这样的“云纺情结”。
“到云纺购物应有尽有,区位又好,配套很方便,很省心。”家住昆明市白马小区的张大妈,就是忠实的云纺“粉丝”,从日常用品,到房子装修、儿子婚礼、孙子出世,日常的、或者是家庭重要商品的选择,张大妈都会把云纺作为首选。
特别是服装,到云纺买衣服,已经成为很多州市游客前往昆明必须的选择。不少人甚至有这样的情结:到昆明一趟,如果没有去云纺,非常遗憾。而有的昆明本地人会把去云纺看做是生活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无论买与不买,都爱去逛逛,这样很休闲很放松,同时也便于了解市场行情,以备不时之需。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在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中,云纺商业区从单一的纺织工业发展为多元化的商业区,被誉为祖国大西南的“商海旗舰”。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历经改革的困惑,艰难的抉择,云纺实现了华丽的转身,生动刻画了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讲述了一段国企改革的艰难史。
买衣服,去云纺商业区;房子要装修,买材料到云纺商业区;在州市开个店,进货到云纺商业区;到云南旅游,得去逛逛云纺商业区……缺什么都得去云纺商业区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云纺商业区显然已经成为民众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昆明家喻户晓的地标性区域。
见证:成功商家的孵化器
在云纺市场里,大大小小的经营户数千,有昆明本地人,也有很多外地外省人,他们在进入云纺市场时,有的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商业基础赚了一些钱,有的东拼西凑弄点钱从这里开始下海折腾,有的是打工仔赤手空拳闯天下,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商海中,许多人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为自己赢得了生存发展的空间,也有很多人成为了身价不菲的富商。
可以说,云纺市场就是这些商人成功的孵化器,而他们的成功都是有经验可寻的。
一个老商户这样评价云纺:它是一个万商云集的航母,一路走来,它成就了万千商户,又运用不断革新的科学机制让商户成就市场,让商户和市场形成紧密的鱼水关系。
“云纺不仅给商户提供了一处经营场所,重要的是一步步引导着他们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在自觉提升经营业态的同时,云纺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行业精英。”业界总是这么评价云纺。
多年来,云纺一直被誉为“老板们的黄埔军校”。云纺差不多每个月都要举办一个培训班,聘请昆明知名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授课,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发展大环境,根据不同商户的行业发展要求来设班,坚持了很多年的对驻场商户的培训,涉及法律知识、品牌经营、行业市场运营、安全防火训练、东南亚商贸行情等。也曾带领云纺商户走出去,看看国内同类型市场的发展现状,出国考察东南亚市场的合作发展可行性等。
近20年,市场发展大潮中生生死死、沉沉浮浮的事情太多了。在云南乃至大西南这个片区,多少红火一时的市场早已归于沉寂或者死亡,多少名噪一时的企业家也早已无迹可寻。但在云纺做生意的商户,至少有20%是坚守了10年以上的,以4500多商户的总数计算,便是900户左右;在云纺发展5年以上的商户,更是超过80%;还有很多商户虽已走出云纺,在外开创更大的事业,但他们至今仍保留着在云纺的商铺“不撒手”。对于素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之称的批发市场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个异类。
从当初几平米的摊位、几万元的身家,到如今的一大批资本超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行业大佬,他们的成功轨迹与云纺商业区的发展轨迹划出了如此完美的重合度。“没有云纺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云纺不仅给商户提供了一处经营场所,更重要的是一步步引导着他们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在自觉提升经营业态的同时,云纺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行业精英。”云纺的经营者经常这么言由心生。